美国动作/冒险/科幻电影《2012》
于2012年上映
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哈洛德·克卢瑟编剧
影片讲述了杰克·杰克逊带着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
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
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
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
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
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
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
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
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第二天灾难发生了
强烈的地震伴随大量陨石的坠落
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
在地球的其他地方
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
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
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
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
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
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
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
面对灾难
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
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题记:随着好莱坞大片《2012》全球同步上映
分账大片在中国的现状再次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就此问题
前海同志于今天下午接受了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国际频道驻上海记者站(简称“亚新”)的电视采访
主要内容概述如下:亚新:前海先生
请问您看了《2012》吗?前海:还没有
不是今天才上映吗?我大概会过几天去看
今天是周末
大概人会比较多
亚新:您会以什么方式观看?是去影院还是看DVD?前海:当然是自己买票去影院看啦
这种大场面的片子
一定要去影院
亚新:您对这部片子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前海:我对这部片子的内容一无所知
不过我看到过它的海报
说来有意思
海报上面断裂的那条公路
就是从洛杉矶市中心旁边穿过的10号公路
呵呵
这条公路就相当上海的内环吧
我经常走
所以很熟悉
今年暑假
我住在洛杉矶的圣加泊
去Academy看电影
就是从这条公路过
我想看看电影中会把这条公路糟蹋成什么样子?呵呵
说起来很可笑是不是?亚新:的确很有意思
在其他一些灾难片中
10号公路已经被破坏过好几次了
好!我们言归正传
从1994年中国开始引进分账大片以来
到现在已经有16年了
您怎么评价这16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前海: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这是毫无疑问的
亚新:请讲讲您的理由
前海:那就从刚开始说起吧
比如1998年的《泰坦尼克》
这部片子进来之前
没人知道中国内地市场的水有多深
这部片子票房一气达到了3.6亿
我记得当时业内很多资深人士都吓了一大跳
他们从来也不知道中国大陆市场原来还有这么大的消费能力
所以
我把《泰坦尼克》看成扔进河里的第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
让中国人知道了自己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过了四年
到了2002年
张艺谋的《英雄》拿到了2.5亿票房
这是国产片的第一块石头
这两块石头一下去
人们大概就知道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底细了
亚新:您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不过中国人口这么多
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吗?前海:人口和消费者是两个概念
人口多不见市场大,也不见得消费力强
市场要有一些基本要素才能构成
比如说影院
没有电影院就没处看电影
当然就谈不上市场;其次
那些有消费欲
有消费能力
并且愿意进影院看电影的人才是真正的观众
你根本不想看电影
或者你很想看但是你没钱买票
或者你整天在电脑上看盗版
这些都无法形成对电影的有效消费
亚新:好的
那么
接下来请再讲一下分账大片对于中国本土电影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前海:2002年可以被看成国产电影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中国全年的总票房只有9亿
去年是43.41亿
年均增长了25%以上
为什么会增长这么快?我觉得分账大片的拉动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第一
从那时候开始
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
观众对电影的消费信心增强了
影院收入增长加快了
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带动了影院投资热
越来越多投资房地产的人意识到投资建影院是能赚钱的
于是影院数量和银幕块数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现在一般说是每天增加1.5块
2008年全国银幕块数已经超过4000块了
估计今年底会达到4500块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
中国市场票房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
这个速度从哪里来的?其实主要是靠银幕块数增长拉动的
换句话说
这种增长是主要靠投资拉动的
这就叫外延扩张型的增长
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
而奠定这一发展模式雏形的主导因素之一
就是分账大片的引进
当然2003年以后
进口片的总体票房再也没超过国产片
但它对中国目前这种产业格局的形成
却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亚新:但分账大片的钱是不是主要被片源国给赚走了呢?前海:那当然是的
但有分账总比没分账好吧
去年2008年进口片票房大约是17.3亿人民币左右
就算我们自己只留下三分之一
也有差不多6亿
广电总局手上有了这笔钱
它的统筹能力就会增强
宏观调控的力度就会加大
比方说
它可以拿这个钱的一部分去补贴农村数字放映
现在中国农村有150多条数字院线
1万多个流动放映队
每年要放映700多万场数字电影
这些放映单位逐渐都要在技术上加以改造和提升
把原来16毫米的胶片放映机换成1.3k的数字放映设备
而这个事情需要的资金量是非常庞大的
每年中央财政会拿一部分钱
广电总局也会给一定的补贴
如果没这笔钱
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就看不到
或者要少看很多电影
亚新:你是说用分账大片赚来的钱补贴农村放映?前海:可以这样说吧
当然不仅仅是分账大片的收入
也包括从电视广告收入中的提留
甚至包括国产片的票房收入
这叫以城养乡
城乡统筹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一直是这样的政策
只不过现在市场的因素占得更多一些
而过去完全是依靠中央财政的补贴
亚新:我们看到的数据是
国产片的票房已经连续6年超过进口大片
您觉得他们两者的竞争格局是合理的吗?前海:这要看你怎么来评价了
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要注意
那就是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开内地市场
换言之
进口大片每年最多也只有25部
在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条件下
很难说有绝对的平等
但是总的来看
国产片和进口片在市场上的待遇和占有资源还是比较均衡的
只不过
有些特殊时候也会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亚新:您指的是什么?前海:比方说
今年国庆60周年
去年的地震
奥运会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布局
比如今年暑期和国庆档基本上要给献礼片让路
所以几部分账大片只能选择挤进贺岁档
但这对进口片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贺岁档历来是票房最火爆的档期
所以有人预测今年贺岁档票房可能超过20亿
我看是很有可能的
国产大片和海外大片扎堆上映嘛
一定会比以前更火爆
以前没有这种现象
以前的贺岁档主要是国产大片的天下
亚新:从您个人的角度看
分账大片的现行政策是不是还有一些可以检讨的地方?前海:那是当然有的
最主要的一条
现在我们只有中影公司一个进口渠道
进口权是独家的
也就是说
它是独家经营
别无分店
这种东西搞不好就会形成市场垄断
事实上
依目前这种现状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垄断
是一种国家垄断
亚新:有改进的可能吗?前海:这个我不敢说
但我个人认为适当放开一点进口权
对中国电影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坏处
比如
现在这个上海国际电影节
人家老是说它没好片
没大腕
原因很简单
因为上海电影节仅仅是一个展映活动
它没有海外影片的进口权
也就谈不上什么吸引力
人家好片子和大腕当然不会来
假如说
我是说假如
中影公司每年可以给上海电影节2-3部影片的进口权
这个份额很小
不致于影响到中影公司本身的利益
但是上海电影节却能活起来了
亚新:这样的话
中影公司岂不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竞争对手吗?前海:我看没那么严重
第一
25:3
如果有竞争
这个比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啊?中影当然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
从片种上说
现在引进大片主要是市场上热卖的大片
而上海电影节主要还是一个艺术片的交易市场
两者是错开的
如果说有竞争的话
也是一种错位竞争
亚新:您刚才提到艺术片
这刚好是我想问的下一个问题
现在分账大片大多是一些动作片、科幻片
要不就是《哈里·波特》这样的神话片
是不是品位比较单一一点?前海:确实如此
现在引进大片的基本策略是市场导向的
说穿了我们引进海外大片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为了拉动和繁荣本土市场
但是这就必然带来你提到的问题
就是美学和类型上的单一化
从深层次上看
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
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文化认同
都会产生一些影响的
但是目前我看也只能这样了
但愿以后慢慢改善吧
亚新:最后一个问题
你对分账大片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前海:其实很简单
就两条
一是好看的国外片越来越多
第二是品种越来越丰富
我觉得随着中国内地市场的逐渐成熟
这两条是会慢慢做到的
我们刚才说的艺术片以后也会有它自己的市场
这就是分众化市场
现在这个趋势还不明显
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大一统的
我们过去叫“大呼隆”
全国上下所有电影院都在放大片
小片和艺术片没有生存的空间
但是市场分众化以后
就会出现一些专营影院
专门放映艺术片
或者小片
当然它们可以从政府
或者一些民间基金那里拿到一些补贴
或者税收上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不致于生存不下去
到那时候
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观看什么样的影片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段时间只能看少数几部大片
亚新:这种分众化市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型?前海:这个我说不好
也许十年
也许二十年
总之它不是短期能做到的
只能慢慢来
所以我们不用着急
只要目标明确了
一步步向前走
总有一天能走到的
亚新:我的问题问完了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前海:不客气
也谢谢你们关注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