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记/剧情/运动电影《狐狸猎手》
于2015年上映
由贝尼特·米勒导演
E·马克斯·弗莱 丹·福特曼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根据杜邦集团继承人约翰·杜邦真实生平改编而来
“狐狸捕手”是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的一个摔跤训练基地
当时著名的奥运金牌摔跤手大卫·舒尔茨与马克·舒尔茨应征入队训练
一直以来
大卫和杜邦都是好朋友
然而1996年大卫却被杜邦枪杀致死
杜邦最终被专家判定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被判服刑30年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
最恰当的评价恐怕是生不逢时
今年的颁奖季如狼似虎
前有《鸟人》后有《少年》
横插一个敲锣打鼓
怕是一批冲奥的传记电影都要扑街
《模仿游戏》《万物理论》和《狐狸猎手》
十有八九都是奥斯卡的陪跑预定了
但从其电影本质上来说
贡献了从影以来最惊人表演的三大主演
甚至是导演贝尼特米勒的最好作品的《狐狸猎手》
当之无愧是颁奖季的群星中
最不可忽视的那一颗
简而言之
这是一部克制、冷静、压抑、古怪而又疯狂的优秀作品
如果没有被温吞水的节奏吓跑
那么你一定是入了魔了
而这魔性
八成是来自于喜剧之光史蒂夫卡瑞尔
从未见过一名喜剧演员能在大银幕上带来如此令人战栗的表演
去年颁奖季开始
就有一大批优秀的喜剧演员接触正剧角色(《内布拉斯加》和《菲洛梅娜》)
年中又有怪阿姨和史小芳带来的《崩溃姐弟》
终于
年末的《狐狸猎手》将这一趋势推上了最高潮
我曾经以为
在喜剧演员中
最先得到传统的老家伙们的肯定的会是本斯蒂勒
没成想10年河东10年河西
03年还在给金凯瑞当沙包的卡瑞尔
一轮后昂首阔步踏入了奥斯卡的殿堂
但论其表演特色
卡瑞尔在喜剧角色塑造上实在是有着相当的雷同
一部分是因为其从《40岁老处男》开始的男屌形象深入人心
以至于长期的角色都有着类似的设定
这种被动的定型
无疑是很让人头疼的
但在卡瑞尔的身上
出于某些原因
转型要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
06年《阳光小美女》
11年《疯狂愚蠢的爱》
12年《末日情愫》
离开主流喜剧平台的他
建立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一炮而红的《卑鄙的我》
则是从另一个方向打开了一扇大门
《狐狸猎手》中的上佳表演
有4成要归功于化妆的加成(马克鲁法洛也是)
另外6成
就是卡瑞尔多年来养成的老怪胎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
不得不为选角喝彩
卡瑞尔的大鼻子
鲁法洛的大额头
同时造成了出戏和入戏双重效果
简直欲罢不能
马克鲁法洛此番继11年的《孩子们都很好》之后再次入围奥斯卡
如果单纯从表演上来看的话
毫无疑问他是三人中最出色的
心理拿捏到位
感情自然生动
毫无痕迹
已经如臻化境一般
塔图姆看得出努力
但奈何段位相差太大
如果不是傻大粗的角色设定帮了忙
违和感恐怕相当重
但无论如何
本片的各位演员在表演上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BTW
秃裘的老相好西耶娜米勒竟然参与了两部颁奖季电影
《狐狸猎手》和《美国狙击手》
当年在《特种部队》里和塔图姆打情骂俏的公爵夫人
现在成了兄嫂……要不哪天来个景阳冈试试?相比于演员们的表现
影片的节奏就不那么人见人爱了
严格来讲
本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良好的气氛铺垫
毫不浪费的设计和表现
尤其是可以给90分的配乐
让这部电影在这段时间里如同炸药桶的导火索一般
紧张、恐怖而又期待
但这种状态在塔图姆的角色失意之后显得过于拖沓
本来是最为关键的情节转折点
观众期待的就是雪崩一般的化学反应
结果一看
导火索用完了
接了一节蜡烛
太让人泄气了
如果一般的印度电影需要把两秒剪成一秒才更好看的话
那么《狐狸猎手》的后半段起码要3秒甚至5秒地剪
回到故事本身
在纪录片出家的贝尼特米勒的掌控下
《狐狸猎手》将主观意见尽力做到了最低
同时不乏创作者的视角和态度
人物刻画不失层次和深度
三名主角之间的人物关系复杂且异常清晰
因果尽显
毫无距离感
富豪家族光鲜背后的母子暗流
缺乏认同的亲子关系导致的人伦悲剧
和舒尔兹兄弟之间的情谊有着有趣的参照和对比作用
虽然塔图姆的角色不太出彩
但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串联故事的任务
《狐狸猎手》的明线
是马克舒尔兹的独立和成长
与杜邦的认知危机既形成对比
又是相辅相成
而暗线
则可以从摔跤运动甚至是商业体育的角度去做更多分析
至于像马克跟杜邦之间到底有没有肉体情愫这种八卦话题
能从这么严肃这么阴暗的电影里看出这种意味
也是蛮辛苦的
但终归一点
摔跤的确很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