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比利时|
美国喜剧/剧情/爱情电影《艺术家》
于2012年上映
由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
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编剧
影片讲述了《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
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和当时尚为群众演员佩比在偶尔的机会一见钟情
在他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
由于乔治拒绝接受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
被电影公司解雇
他企图重新凭借一己之力
孤注一掷独自投资拍摄默片以求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
结果不巧适逢经济大萧条时期
他的惨败让他一蹶不振
在企图自杀后又遭已成为巨星的佩比的帮助
最终两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电影的结局是个载歌载舞的happy end
我想说复古是把堪比岁月的杀猪刀
在跟着潮流的尾巴哗众取宠的同时
标的时光荏再岁月如梭
将往事重现的情愫让人怀念一把之外还徒留什么?!艺术家前不久以“向好莱坞致敬”的口号在奥斯卡预选赛上先“声”夺人
最近又以一袭黑白华衣加身
凭着无声默片的倩影走上了英国奥斯卡颁奖礼并赢得满堂红
可谓集万千宠爱在一身
你叫其他“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的电影情何以堪?!所以我说嘛复古真的会“杀人于无形”!虽然只有100分钟的片长
但是艺术家以精确到秒的影匠工艺凝聚了那个好莱坞曾经辉煌以及难以忘怀的经典时刻
以一个演员演艺生涯的转折点的故事构架浓缩了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史
力求塑造与极力还原精华版查理卓别林向劳莱和哈代的过渡期
这比史诗更史诗的画面感与动作感令一众老一辈电影人声泪俱下、感触良多
每当看到这么多年来学院赏收视成绩单每况愈下
艺术家仿佛为垂暮的奥斯卡爷爷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自信满满地说:即使只有我一个人的舞台
我还能继续演
我们还像当年那般意气风发
我们还是电影界的权威;即使遇到多大的惊涛骇浪我们都能撑过去
就这样艺术家用他那沉郁顿挫的磁性嗓音向我们“诉说”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故事
各种煽情得令人泪眼婆娑、潸然泪下的狗血桥段耍完之后
残酷现实总归是要面对的
对于许多后知后觉的观众而言
当我们还沉醉在“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电影中
艺术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我们穿越到默片时代
当中的过瘾与新鲜感实在令我们赞不绝口
这使得向经典致敬向复古看齐的艺术家显得尤为身骄肉贵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技场上率先以黑马跑出
风头无两
一时又作另类观
艺术家自从法兰西母腹产后的一刻开始就不是姓法的
它已生为好莱坞的人死为小金人的鬼
尽管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但是依然深得奥斯卡的欢心
戏中展现的男主角有血有泪的辛酸史
女主角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的造星奇迹
幕后制作团体的精良与专业与早期好莱坞大打梦想之域的形象相互益彰
戏外各种华丽的赞美与迷人的美元袭面而来
一股浓郁的怀旧情与复古风沁人心脾的同时又再一次对上了奥斯卡的口味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不禁疑问一句:艺术家是演给好莱坞看还是好莱坞自己自编自导自演啊?!或许我们真正拘泥的不是这部电影
而是其背后所带来的一连串反应以及其原因
艺术家颠覆了我们以往对艺术家的解读
他告诉我们在时代潮流里要懂得迎合到集体狂欢的浪潮中去
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惯性运动中要懂得“随机应变
左右逢源”
在社交人脉上要懂得运用潜规则
只因一句“with pleasure”!艺术家在极力为好莱坞正名的同时也对好莱坞自己成就自己的老生常谈调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令我们又再一次心生疑问:好莱坞你到底是名利场还是势利鬼
是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还是血腥糜烂的酒池肉林
是人才辈出的学院胜地还是资产阶级另一剥削的屠宰场?!你甚至都不用落力辩驳我们都深谙更多时候后者更像你
这才显得朱丽叶比诺什、苏菲玛索这类不屑好莱坞的电影人那么的“忠贞刚烈”!艺术家在默默无闻中缔造霸业
令各路装裱得有声有色的“声色犬马”都自认不及这招“无声胜有声”来得绝
一群混乱的跳梁小丑被狂热地歌颂得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这无疑也是好莱坞一次挥刀自宫的自刎尝试
好莱坞以一场乏善可陈的独角戏来解释自身的一切
这才是最悲哀的事
因此
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艺术家
但《艺术家》成为不了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