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剧情/战争电影《开战日》
于2015年上映
由RoniEzra导演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编剧
影片讲述了1940年4月9日清晨
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
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
看罢电影
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
更是如此
之前
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
小国是无需参与的
即便参与了
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
《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
不仅如此
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
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
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
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
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
丹麦作为一个小国
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
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
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
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
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
实在感到滑稽可笑
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
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
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
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
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
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
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
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
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
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
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
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
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
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
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
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真的能抵抗成功吗?阵地真的能守住吗?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
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
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
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
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
只是身为军人
他不愿轻易承认
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
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
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
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
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
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
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
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
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
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
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
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
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
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
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
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
事实上
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
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
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
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
也缘于人心的彷徨
或许
对丹麦而言
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
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
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
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
《开战日》是沉重的
更是悲伤的
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
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
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
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