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
法国剧情/奇幻电影《再见语言》
于2014年上映
由让-吕克·戈达尔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的概念很简单:一个已婚女人与一个单身男人相遇了
他们相爱
他们吵架
他们拳脚相加
一条狗
一条狗在城市与乡村间游荡
时间推移
这只狗在两个人之间找到了自我
他们三者之间
形成了微妙的关系
于是
这个女人的前夫陷入了疯狂
影片的第二部分开始了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一样
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故事从人类转向了一种隐喻
电影在犬吠与婴儿哭泣声中结束
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谈论金融的崩溃、数学中的真理以及死亡
倘若以所谓“逼格”来论电影
那感官娱乐的视听轰炸、滋补心田的心灵鸡汤、反映生存的社会现实
以及思索存在的哲学探讨四种价值层次由低到高构成电影的“思想格调”坐标轴
安东尼奥尼和库布里克等大师对“人”的看法多诉诸在电影的叙述内容上
爱森斯坦和戈达尔则属于将世界观与政治倾向架构在电影形式上的先行者
早期戈达尔的电影还有着清晰的存在主义叙事线条
到了晚期
这种线条被彻底摧毁
转变为某种极端的表达机制
之所以说它是“机制”
因为它不属于某种既成的电影语言
反倒是对传统电影文法进行拆解革命后的结果
是对影音进行重构的先验配方
戈达尔说
政治电影不是拍政治的电影
而是“政治地”去拍出电影
是由拍电影去发动政治
由拍电影始
以电影带出激烈的政治终
那么这种“政治”的
应该就是其电影机制的依附核心
熟悉戈达尔的人都知道
《再见语言》并不是什么新的实验品
导演以他独创的方式第一个吃螃蟹
一直孤独地吃到了现在
这部新片也只是其中孤独的一只而已
电影里出现的历史片段(如希特勒)、旧电影影像(如梅尔维尔的《可怕的孩子们》)、物质世界的捕捉(如游轮)、演员表演以及浮于画面之上的文字(2D
3D等)构成了导演所需的影像素材体系
戈达尔不顾及物理逻辑
没想过去按部就班地串联素材
不屑使之变成可以代入叙事公式的打包产品
而是肆意地将其涂改、打碎成离散元素
然后混合、搅拌
通过不兼容的接合与强制性粘贴以确立某种斗争所需的姿势
完成粉碎我们感性秩序的、挑动观众反抗神经的“政治目的”
你不要试图去“看懂”
去“融入”
我想正是这份代表无限可能的非理性混沌带给观众的疑惑与反抗动力才是导演实验这么多年的真正目的——政治的
自由的
社会主义的
同样
戈达尔电影里的声音是与图像合作“反动”的另一个要素
在《再见语言》里
一种或多种声源在左右音轨任性地流窜组合
经常和画面全无关联
音乐也总是不期出现、骤然停止
若我们把画面与音响当做观众接收的一个共同空间
那些分属于不同独立子空间的声音和画面互斥与碰撞
便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影音“交战”立体网络
好莱坞电影的功用是造梦
是陶醉
戈达尔制造的冲突则是为使观众出戏
感到不适
提醒你不是在恋物
不该被催眠
而是让你看了、听了、惊讶了
像是梦醒
像是受到刺激与打击
并感觉要做点什么
这种开放于观众的作用力
也就是戈达尔所谓“政治”地拍电影
管中窥豹、文如其人
我一直觉得戈达尔应该是个很“浮躁”的人
摄影机是他手中的搅拌大勺
神神叨叨搅合出一锅精神失常、表里不一的浮夸世界
起码他眼中的世界该是如此
画面失焦
颜色失真
古怪的拍摄角度
不同摄影机不同帧数的数字摄影
叠印
偶尔出现的古典调度方式……当形式成为作风
老者顽劣且心满意足地耍着各种反骨的花样
继续和如今被无限同一化的电影价值观念做着彻底决裂
电影不是现实
它具有欺骗性
语言同样存在偏差与分歧
会扭曲你我对真实感知的表达与传播
戈达尔发明的结构机器运作在关于语言游戏的内核上
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一致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相信
哲学家们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根源在于我们日常语言的误用
同样一个词汇
在不同使用规则与语境下
也会有着不同的意义
对词语规则的误解
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纠纷
即便本片的名字叫“再见语言”
根据戈达尔本人的戏谑
在瑞士沃州
“再见”一词也会因时段和语气的差异而有着截然不同的所指
甚至会有“你好”的意思
语言和电影一样
是一种爱说谎的谐音
不论你说德语、英语还是法语
你确定真能描述一个真实的非洲?“当我听到高保真时
我在想什么是低保真
估计科技人员也说不清”“很多语言已经不再有正确的词语
词汇迷失于森林中或非洲
动物或穷人中”“把影像配以声音
英国人称之为声画合成拷贝
美国人则名其曰校正拷贝
德国人叫做零拷贝
法国人会说标准拷贝
而意大利人却称之为优胜拷贝(戈达尔访谈语)“
误差的积累导致错误
当征服自然的虐力回馈到我们自身
则是人类的作茧自缚与自我奴役
难题之所以难解
或许真的是因为语言词汇无法对其准确描述
如果语言的局限越来越让世界难以维系沟通
何不对其说再见?取代语言吧
去寻找一种存在于身体内部的
可以达成某种协议的机制去互通信息
就像电影里啼哭的婴儿或者那条狗
它始终“沉默不语”
却可以在大自然里尽情打滚撒欢
真正享受某种自由本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