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剧情电影《少年收容所》
于2013年上映
由德斯汀·克里顿导演
德斯汀·克里顿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个照看寄养中心孩子的年轻女人的故事
除了要面对孩子们所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之外
她还要面对自己的心魔
《少年收容所》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情节简单
人物关系也不复杂
三言两语
你就可以了解故事大概
不过
在某种程度上
它又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因为它直抵人物意识深处
混沌、模糊、矛盾、纠缠
记忆时断时续
痛苦若隐若现
那里是一片无法言说的领地
这部电影根据导演德斯汀·克里顿亲身经历改编
大学毕业
他应聘在一家收容所工作
他说:“我怀揣着可以帮助别人的远大志向投身到这份工作中去
却很快意识到这比我预期的要复杂得多
”其间
德斯汀·克里顿一定看到过不少问题少年
在他们心中
没有太阳
没有雨露
只有黑暗的记忆
就像电影中的马库斯、贾登
马库斯暴躁、内向
有暴力倾向
他用“说唱”形式唱出了他早年的不幸;贾登孤傲、冷漠
在她用画画形式讲述“章鱼和鲨鱼”的童话隐喻她遭父亲性侵的事实后
令我们对她产生同情
可以肯定
大凡《少年收容所》这类电影
一定有一些问题少年需要收养、教育;也一定有一些辅导员、看护者给问题少年指导、帮助;这中间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故事
比如问题少年惹祸、反抗
闹出种种事端
而辅导员、看护者纾解、疏通
给予温暖、温情和爱
最终
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德斯汀·克里顿脱离不了这个路数
不是吗?马库斯、贾登打人、自杀、逃跑
屡屡肇事;辅导员格蕾丝、梅森、纳特
打不还手
苦口婆心
做游戏、送生日蛋糕
悉心照料……假如《少年收容所》沿着这路数走下去
一直走到大团圆的结局
也会是一部好作品
谁不会为这样的故事动容呢?但是
实在令人惊讶的是
导演德斯汀·克里顿到最后部分
把电影引向了辅导员格蕾丝自身
格蕾丝内心也有一个秘密
也有一个心结
在和问题少年的交集中
我们发现格蕾丝自己也有一个新身份
这个新身份和问题少年渐渐重合在一起……假如格蕾丝是一个问题少年的拯救者
我们当然要投去崇敬之情
偏偏到后来
她和所有问题少年一样
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而且至今还在接受心理治疗
她自己也成了一个需要被拯救的人
也需要重生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转折! 扮演格蕾丝的是布丽·拉尔森
虽然演过一些角色
但还是一位新人
在各种电影评奖中
她凭借格蕾丝获最佳新人奖、最佳女演员奖或提名
在电影前半部分
她还是问题少年端庄的大姐、贴心的指导者、严格的看护者
虽然我们隐隐约约感到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比如
有时也会爆粗口;有一个入狱的爸爸;脚上有自残的刀痕;在和医生谈起有过怀孕时
支支吾吾
欲说还休
但后来
曾经虐待她被她送进监狱的父亲马上要出狱
马库斯自杀
和她有过相同遭遇的贾登被她父亲领回去
当这所有的事情压向她
让她受不了
让她拒绝男友的求爱
让她发疯地骑车寻找贾登
让她崩溃……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格蕾丝
当然
还有最后一个格蕾丝
在心理医生面前孱弱的样子
在男友胸前偎依甜蜜的样子
在超声波前看肚子里婴儿母性的样子
原来
她就是一个需要保护、需要走出阴影、需要获取幸福的孩子
布丽·拉尔森让格蕾丝前后有了一个对比
这对比是电影最精彩之处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
却不乏温暖
电影开头
几个辅导员聊着天
突然铃声大作
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
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
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
铃声又骤响
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
辅导员再追
不过
问题少年逃着逃着
又折返回来
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美妙的结尾
无怪乎《纽约每日新闻》这样说:“《少年收容所》包含着2013年所有电影人最令人动容的结尾镜头
这部简短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会在你心头萦绕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