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比利时|
美国喜剧/剧情/爱情电影《艺术家》
于2012年上映
由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
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编剧
影片讲述了《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
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和当时尚为群众演员佩比在偶尔的机会一见钟情
在他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
由于乔治拒绝接受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
被电影公司解雇
他企图重新凭借一己之力
孤注一掷独自投资拍摄默片以求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
结果不巧适逢经济大萧条时期
他的惨败让他一蹶不振
在企图自杀后又遭已成为巨星的佩比的帮助
最终两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电影的结局是个载歌载舞的happy end
本人一直希望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本片
在电影院大厅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这部几乎是默片的影片
虽然获得了奥斯卡评委的垂青但看上去并没有得到中国内地观众的待见
就像本片中说的“观众永远是对的
”以至于许多电影院把本片赶出了黄金时间
甚至根本没有安排上映
我去的这家电影院
放映本片最晚一场是14:40
而且是小厅
小小的失望了一下
但在这个末日刚过
竞争激烈的贺岁档期
在《泰囧》轻松砍下10亿
其他影片虎视眈眈的档期
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实属幸运
电影院的排片也可以理解
毕竟他们不是慈善机构或者是电影发展基金会什么的
好不容易等到个黄金档期
当然要排观众爱看的电影
首先
我真诚的说一下对本片上映档期的看法
这类特殊的艺术片实在不应该在这个大家都在找乐的时候上映
我觉得提前一个月(11月初)或者错后一个月(2月初)上映
再加上奥斯卡的光环本片应该取得比现在好的票房
在我买票时
售票员搭讪而诧异着说:“这是无声片!”好像是在说“听不到对白少找我们麻烦!”我尴尬地说::“哦
” 本片看上去是标准的“默片”其实并不简单
音响效果就很讲究
影片一开始
用的是应该是立体声
声音听起来没那么丰满全面
只有音乐没有环境音
但是配乐听起来在展现情节和人物情感上很是到位
影片进行到中段
“有声电影”技术开始威胁到“默片”观众惊喜的听到了一些“环境音”比如放杯子
开门
美女们的欢笑
风声等等
伴随着男主角从噩梦里惊醒
又回到了没有环境音的模式
在影片的结尾处
男主角破除骄傲
和女主角在片场共同演绎一曲舞蹈
那时则完全变成了有声电影
还有至少两分钟的时间
本片一点声音都没有
大概导演是想让观众真正地感受“默片”的魅力吧!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
本片有些情节声音不丰满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导演的“刻意安排”
我想如果中国内地的发行方在宣传的时候能向观众真实而详细地介绍本片
那就不会闹出那么多乌龙事件了
姜文曾经说
对于那些电影前辈们
我们不应该致敬
而是致歉
的确
你可以说早期电影亮度不足
没有声音
演员表演动作夸张
挤眉弄眼
装腔作势
画面也不是很讲究
有些场景一看就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等等
但请不要忘记
要不是那些前辈艺术家们蹒跚学步
坚持不懈
屡败屡战
有时南辕北辙
甚至刻舟求剑
哪里有我们现在看到电影世界那样异彩纷呈!任何艺术都需要积累和创新
那些前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参数都给后世创作者无数启发
本片的故事其实就是关于两个时代的交接
默片曾经辉煌
但是面对有声影片的汹涌来袭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男主角乔治(George Valentin)自己花钱拍摄的默片就遭遇票房惨败以至于其破产
虽然代表新生代有声电影的女主角佩妮(Peppy Miller)非常欣赏乔治拍摄的默片
但毕竟大江东去
浪淘尽
任你当年多风流
人走茶凉没人瞅
影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段落
男主角在得知制片厂不再生产无声电影后
找制片方大吵一架
气哼哼地要下楼梯离开
正好碰上了如入中天的有声片心偶像正在上楼梯的女主角佩妮
这个佩妮再也不是当年在制片厂碰到的那个打杂女孩
经过多年打拼
她已经是制片厂炙手可热的偶像!本场景的寓意在于
默片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有声片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大家喜欢也好讨厌也罢
它就是发生了
男主角是不幸的
他赶上了时代的更迭
他也是幸运的
遇上了一个深深爱他的佩妮
带他走进了有声时代
但是有多少默片前辈由于种种原因
赋闲在家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人们遗忘
他们都是不该被遗忘的人
他们的时代也是不该被遗忘的时光
请大家欣赏的这段配乐是<At Kinograph studio>旋律轻巧
瑰丽
幽默
把制片厂里热闹的场景
熙攘的人群很好地表现出来
故事是电影的故事
这段配乐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博客星探@明月如霜1@神兜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