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天才捕手》解说文案_蝴蝶翅膀上缤纷的图案——由《天才捕手》展开的文学闲谈

时间:2023-11-17 20:00:05 上传:夏末将至 字数:4527 字

英国|

美国传记/剧情电影《天才捕手》

于2017年上映

由迈克尔·格兰达格导演

约翰·洛根 A.ScottBerg编剧

影片讲述了该片由迈克尔 ·格兰达吉导演

描写了美国大作家托马斯 ·沃尔夫与他的图书编辑麦克斯 ·珀金斯之间的友谊

上世纪20年代末

默默无闻的托马斯 ·沃尔夫怀揣文学梦来到纽约

而他冗长的自传体小说被曾一手发掘过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文学编辑麦克斯 ·珀金斯看中

珀金斯大刀阔斧地为沃尔夫删减文章篇幅

最后该书出版时大获成功

沃尔夫也成为了文学界新星

而这本书正是他流传后世的著名小说《天使

望故乡》

在此之后

珀金斯和沃尔夫更加紧密地合作

但他们的亲近引起了沃尔夫女友的嫉妒

在沃尔夫第二本小说的即将面世之时

三人之间关系却愈发微妙

一边是发掘自己的伯乐

一边是相处多年的女友

他将如何抉择…

说来惭愧

在本片提到的8位作家(或有遗漏)中

看电影之前我唯一不认识的就是主人公托马斯·沃尔夫

除出过场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外

存在于台词当中的作家有托尔斯泰、福楼拜、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普鲁斯特

光是听到这些名字被念出来就能有所触动的观众

不会太多

绝不会

我愿意把自己计算在内

并认为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这些观众看的

之前完全没听过(看过)托马斯·沃尔夫这个名字

对此我是有所怀疑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即便听过(看过)也没什么印象

不会像上述其他名字那么熟悉

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

就是纯粹从这部电影的讲述中来了解这位作家

影片的主体并不是呈现“天才之为天才的全过程”

或许是根本就没有这个过程

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出场就是天才

一切就这么直接开始了

观众只是跟着他一起走向结束

这是一部相当“质朴”的人物传记片

本片名字叫Genius(直译为天才)

中译名“天才捕手”显得指向性过于明确

Genius在本片中毫无疑问可以指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发现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正的天才

更何况这位编辑还发现了三位

另两位便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也是位天才人物

所以本片的“天才”其实指向的是那一个群体

甚至是那个拥有培育天才土壤的黄金时代

在我展开电影之外的碎碎闲谈之前

先给影片定个调吧

我立马能想起来的一流天才人物传记片是像《美丽心灵》那样的

比之差一点但也足够出色的是《模仿游戏》那样的

再往下降

降到一般水平线上的是《知无涯者》

所谓一般水平

就是那些四平八稳

无功无过

但观众也会为人物经历本身而触动的传记片

《天才捕手》在我看来就是归为这一档了

有人指出《天才捕手》过于模式化

这一点我是完全同意的

套路上几乎和《知无涯者》完全一致

甚至人物关系也能对应

两部影片都是以伯乐和天才为主体

一个是文学的

一个是数学的

同时代的其他著名人物也亮相其中

《知》里的李特尔伍德和罗素

《天》里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故事的核心都是天才和伯乐的共事

外围是几个人物的家人

主人公最后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情

如此一对比

模式化的标签是摘不掉了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观众被真切地触动是做不了假的

为避免过于平缓

影片也刻意设计了一些可以被称之为戏剧冲突的东西

甚至还有一些轻松的笑点

不过我最发自内心的笑是来自于沃尔夫新作出版后编辑告诉他有评论家甚至把他和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

而沃尔夫直接回答我比乔伊斯写得好多了

这样的文学梗对我是非常受用的

虽然《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处于相同水平线上的

但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

我对前者的好感自然而然要多于后者

下面就以本片为引子

谈谈与之相关的文学话题吧

1. 两种“三角关系”  左:海明威 右:菲茨杰拉德 影片里的“三角关系”是指沃尔夫、珀金斯及沃尔夫妻子

从选角上可以看出这三位对于全片的分量

电影之外

还存在另一种可与之对照的“三角关系”

就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及菲茨杰拉德妻子

他的妻子泽尔达(就是电影里有精神疾病那位)曾经对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关系这样调侃过:看

他们才像是一对情侣

珀金斯是沃尔夫的伯乐

菲茨杰拉德是海明威的伯乐

这两段关系从后面的发展看几乎是沿着相同的轨迹在行进

从蜜月到隔阂

最终都是以某个人的突然死亡而告终的

正应了海明威那句“所有的故事

要深入到一定程度

都以死亡为结局”

2. 写作风格 《天使

望故乡》英文原版 没有完整地读过沃尔夫的作品

只能从电影情节、其他作家的描述和资料中了解

对其写作风格也算有了大致的认识

这是一位写大部头作品的作家

几乎都是自传性质

文字风格如河流一样缓缓流动

却又生生不息

评论家把他与詹姆斯·乔伊斯相提并论

他自己又提及欣赏普鲁斯特的风格

有人甚至把沃尔夫一系列作品构成的体系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由此种种

可以知道阅读他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论是乔伊斯还是普鲁斯特

在我的印象里

都属于那种被谈论得很多

却被阅读得很少的作家

3. 自传性质  上:沃尔夫的几部长篇 下:《追忆似水年华》 托马斯·沃尔夫有一个非常顽固的观点:“一切严肃的文学作品都是自传性质的

”这是他的一大文学理念

他一直都是这样践行的

关于之一点

往远一点看

我想到的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拿来与沃尔夫相提并论的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也是这样做的

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同样符合标准

只是故事性更强一点

恐怕把自传性质这一点做得最彻底的

除了沃尔夫

就只能是普鲁斯特了

4.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夫妇 盖·皮尔斯扮演的菲茨杰拉德在本片中有三四场戏(恕我记不准确)

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

由此想到

以他的一生(少不了海明威的部分)拍成电影或许会比本片更加精彩

这是另一个天才的故事

从惊艳登场到渐渐末落

直至把写作的雄心消磨得一点不剩

这时疾病缠身的他已经时日无多

值得一提的是

在影片主人公沃尔夫去世两年后

菲茨杰拉德于1940年去世

年仅44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奋力向前滑

逆水行舟

被不断地向后推

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回到往昔岁月

那段最好的往昔可能是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菲茨杰拉德

对于那时的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书

那他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无数美好的可能性曾经摆在眼前

但都与之后的唯一现实有着不可触及的距离

5. 同时代最好的福克纳与海明威那是一个产生天才的时代

除珀金斯合作的三位大作家外

另一位大师也出现在当时美国文学的版图上

那就是威廉·福克纳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福克纳的名字在后世的叙述中常常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并列

但在当时的文坛

福克纳最推崇的则是他的同胞托马斯·沃尔夫

他认为沃尔夫是同时代里最好的

他的排序是沃尔夫第一

自己第二

第三是多斯帕索斯

第四是海明威

在海明威那里

最受推崇的同时代作家自然是菲茨杰拉德

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小说在文体风格上刚好是两个极端

但都对后世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6. 编辑的作用麦克斯·珀金斯工作中编辑是否可以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这是本片里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怀疑

他怀疑自己没有让一部文学作品变得更好(Better)

而只是让它们变得不同(different)

其实像珀金斯这样的大编辑家早就发现了

书是属于作者的

自己的工作只是发掘和塑造有才华的作者

同时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作者的作品推向读者

使读者接受他们

他要求作家们要照顾自己的读者

他对菲茨杰拉德说:“我完全明白你想表达什么

但我认为不能这样写

即使人们都错了

你也必须尊重那些热情而又真诚的人们”

鉴于此

沃尔夫个性化的写作要与读者见面必然经过大刀阔斧地删改

至于出版后的《时间与河流》真正比最开始那满满三箱稿纸要好多少

这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文学、电影及其他艺术)

套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就是“价值的客观佐证根本就不存在

若想吹毛求疵

要多少瑕疵都能找得出来;若想珍重对待

怎样视若瑰宝都不为过”

7. 天才们的结局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墓碑以今天这个时间点回望过去

一切都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

脑炎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肺病

并发心脏病

麦克斯威尔·珀金斯(1884—1947)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用猎枪自杀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晚年疾病缠身

死于心脏病突发

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生卒年几乎一致

虽说不上相生相克

但我觉得从多方面看

他们都可称之为“宿敌”

顺带一提

“意识流”的两位代表人物

乔伊斯和伍尔芙有着更惊人的巧合

同年生同年死

1882-1941

   8.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4—1945) 左上:沃尔夫 右上:菲茨杰拉德 左下:福克纳 右下:海明威按美国文学史的代际划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大黄金时代

本文中反复提及的几位经典美国作家都活跃于这一时期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就成长于这一时期

他称沃尔夫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黄金时期之后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很难找到可以和这批作家匹敌的美国作家了

直到二战结束

一批新作家才登上舞台

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诺曼·梅勒和欧文·肖在这时出场

之后有索尔·贝娄、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尼格……从“迷惘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

各有各的精彩

总之它们都好过无聊的一代又一代

9. 诺贝尔文学奖雷蒙德·卡佛和村上春树的两部作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展望美国文学的未来时

重点推荐了几位年轻的同胞:沃尔夫、海明威和福克纳

他说沃尔夫的作品毫无疑问可以和我们最佳的作品相媲美

刘易斯提到的这三位中的后两位都最终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沃尔夫去世得实在太早了

成名较晚的福克纳比海明威更早获得国际性的认可

拿诺奖也比海明威早了5年

海明威早年在与菲茨杰拉德的交流和对撞中明确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雷蒙德·卡佛先是模仿海明威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一条线再往后拉一拉

我想到了村上春树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和卡佛都是村上春树十分推崇的作家

他还以自己是把卡佛作品介绍到日本的人而自豪

常年陪跑诺奖的现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村上春树之为村上春树靠的是作品

上述的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都没得过诺奖

谁也不会否认他们的伟大

如村上春树自己所言:“流芳百世的是作品

而不是奖项……至于海明威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得过)

博尔赫斯得没得过(他得过吗)

究竟又有谁会介意这种事呢?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的作品风光一时

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

这是不必一一言明的

”10. 蝴蝶翅膀上的图案这是海明威的一个比喻

用于形容菲茨杰拉德的才华

他说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

这个比喻的后面部分说的是就像蝴蝶不会关注自己翅膀上的图案是如何构成的

菲茨杰拉德也不在意自己的才华是从何而来的

但到了后来

蝴蝶发现翅膀上的图案开始破损

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起飞了

唯一能回忆起的是当初在天空中的翱翔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

这个天才耗尽才华的过程被海明威写进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

天才的才华是自然而然的

单看这一点

同时代的其他天才都适用于这个比喻

突然想到《社交网络》的开篇说到:中国天才数量可能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

但是

天才都到哪儿去了呢?数下来最后简单谈了十点

之所以说简单

是因为其中每一点都还可以展开详细说

但没有那个必要了

我也只是想点到为止

关于文学

说得再多也不及一个简单的行为

那就是翻开书去读

自己去领会、去判断

比听谁说都来得更实际

夏末将至

文章

5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