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罗曼蒂克消亡史》解说文案_罗曼蒂克是这样消亡滴(二):电影语言解读

时间:2023-11-27 02:00:12 上传:你会懂我跟你相濡以沫的美 字数:7420 字

中国|

中国香港剧情/动作/悬疑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于2016年上映

由程耳导演

程耳编剧

影片讲述了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

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

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

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

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

不久他就死在香港

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

他基本没再说话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一切都不值一提

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

不甘寂寞的交际花

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

只收交通费的杀手

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

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

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

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

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

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

善良的妓女

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

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

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

繁华落尽

帮派大佬逃亡香港

交际花不知所踪

日本妹夫死在上海

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

处男遇上妓女

姨太太杀死二哥

战争惨烈

战争终于结束

他轻易选择沉默

因为伤口无法弥合

罗曼蒂克消亡史

被浪费的时光

上文谈了对《罗曼蒂克消亡史》(以下简称《罗》)的大致感觉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怪客将从电影语言等方面试着对影片做一个全面解读

并强烈建议在看过本片后再看这篇文

 提示:以下文长且会有剧透

在有兴趣的情况下

请耐心谨慎观看! (一)结构和叙事 《罗》片的结构和叙事方法应该说是本片最有特色的了

它是典型的非线性叙事和碎片化结构

影片共分为七幕

三个主要人物视角

并串联出影片一干配角

按影片时间顺序

大致如下(由于只看了一遍

可记忆不周

可能会有出入): 陆先生(葛优)视角1.1937年

淞沪会战前夕. 主线:沪上黑帮大佬陆先生的遭遇 副线1:黑帮马仔乙“童子鸡”(杜江)的故事 副线2:陆先生的妹夫日本人渡部(浅野忠信)的故事 副线3:陆先生的女管家王妈(闫妮)的故事 2.1934年 主线:电影明星吴小姐(袁泉)求助陆先生的故事 副线1:陆先生姨太太小五(钟欣潼)的故事

副线2:车夫杀手(杜淳)被王妈推荐给陆先生

 小六(章子怡)视角3.1936年 主线:陆先生大哥妻子小六的故事 副线:陆先生的家庭生活 4.1941年

太平洋战争前夕

主线:陆先生远走香港

副线:陆先生离开香港

到重庆

 渡部(浅野忠信)视角5.1937-1945年主线:渡部的故事 陆先生和渡部视角6. 1945年 陆先生在重庆遇到吴小姐回到上海

并前往菲律宾

带着小六和渡部的两个孩子

7.1949年 陆先生孤身前往香港

一个时代的结束

 以上就是《罗》片的基本结构

这样的非线性

多视角多幕式的叙事方法

程耳当然不是第一个

不说塔伦蒂诺、盖·里奇等我们熟悉的国外先行者

即便在中国大陆

也早有宁浩、忻钰坤(《心迷宫》)这样的实践者

而程耳的上一部作品《边境风云》

也是这样的叙事模式

 怪客毫不否认对这种叙事结构的迷恋

因为它相比一般的线性叙事而言

好玩

耐看

很多东西都不是一下就能反应过来的

需要前后对照

慢慢品味

包括结构上的对称叙述(比如小五与小六的对照

马仔与大佬的对照等等)

充满了形式上的美感

 但是这样的叙事方式

看惯了所谓"大片"的观众确实可能无法适应

这也不能完全怪观众——20年前

《低俗小说》在北京小范围放映

不是还有专业人士说看不懂吗? 《罗》绝非《记忆碎片》这样的烧脑影片

只要稍微耐得住性子

或者熟悉这类叙事技巧

剧情是不难理解的

 关键在于这样的叙事方法

导演能不能很好的驾驭

会不会出现支离破碎的情况? 就怪客的感觉

程耳基本没有失控

影片的节奏恰到好处

在整体偏“静”的情况下

显得急徐适宜

该放的地方就放

该收的地方收

并没有因为人物、线索众多使影片显得杂乱无章

 这首先是因为程耳出色的编剧

此前的《边境风云》也好

还是这次的《罗》

其实故事情节都是没什么出彩的

关键在于这个平淡的故事作者怎样去讲述

没有看过《罗》的剧本

但是从影片来看

程耳显示出其出色的叙事功力

很多情节和画面都让怪客奇怪的想起刘呐鸥或是王安忆等人对旧上海的文字叙述

这种电影带来的“文字感”过去似乎只有王家卫的作品能做到

《罗》和《一代宗师》都是借几个人物的视角还原旧中国某个地域、某个群体的众生相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程耳是一个更加血腥的王家卫或者更加文艺的塔伦蒂诺 第二是因为出色的剪辑

本片剪辑由程耳亲自操刀

因此也最能贯彻导演的意图

从手法上来看

程耳并没有采取常规的完整剪辑

而是大量采用了“跳剪”手法

甚至在某些剪辑点插入黑屏

这在加快了影片叙事节奏的同时

也使影片显得更为灵动

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影片结尾:陆先生孤身一人前往香港

被海关人员检查搜身的场面

几处非常规的跳剪

把陆先生当时尴尬的状态和沉重的时局都艺术化的交代出来

怪客非常喜欢

 当然

全片的叙事不是没有缺陷

就是不少线索怪客还是感觉没有说清楚

甚至产生误解

比如小五

片中着墨太少

性格没有交代清楚

以至于她在火车站刺杀老二张啸林时

遇见真正的杀手车夫

车夫对她说:你来干什么

怪客产生了误会:以为他俩有暧昧——而据程耳自己说

是没有的(此处影射林怀部刺杀张啸林往事

张彻曾拍摄电影《大上海1937》讲述)

 类似还有吴小姐的戏

小六的戏

怪客都感觉意犹未尽

比如小六被渡部囚禁当性奴这块儿

没有深入表现她和渡部的关系

剪得太快

也许是因为尺度的限制

但是怪客以为即便不表现大尺度

也可以用更多的篇幅来展现这复杂的人物关系

否则人物性格的发展就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了

 因此

怪客的感觉就是本片需要一部加长

类似于《美国往事》导演版那样四个小时长度的版本(据说这样的版本确实有

210分钟

也是程耳亲自剪辑

是影片的最初版

但是在内部试片的过程中被华谊高层否定掉

因而有了现在的剧场版)

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

 至于有人说

电影里故意不交代清楚

是为了导演的同名小说卖的更好

怪客以为这是阴谋论

试想在如今这样的读图时代

连电影都看不下去的人

还会去掏钱买书吗?至少怪客不会

(二)画面语言及其他 电影是靠画面来讲故事的

相信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

 《罗》片的画面也是非常的讲究的

 首先体现在用光与色彩

整部影片整体色调偏暗

偏黑

几乎没有那种“亮堂堂”的感觉

但是对比仍然很强

这和影片整体的基调是符合的

 画面也仍然很美

体现出独属于电影的魅力

整部影片很多地方都闪现出油画般的光泽

异常动人

比如护卫陆先生的马仔被自己人暗算

血流满地的画面

让怪客想起某些宗教题材的画作

感觉惊心动魄

再比如

小六被陆先生排遣渡部“礼送出境”

走出上海的那场戏

那辆在野芦苇丛中小路孤独行驶的天蓝色小轿车形象

简直美得不要不要的

也让怪客想起《一步之遥》中舒淇和姜文乘坐那辆车飞向月亮的场景(不过这样的自然场景

上海周边似乎过去没有

现在更没有

这是比较北方化的场景)

 而影片的构图也非常美

不少场景采用了对称式构图

很像是《布达佩斯大饭店》

 视角的选择上

《罗》也非常讲究

多次出现了空中俯视的第三视角(上帝视角)

这也是程耳擅长的

尤其是陆先生逃离暗杀现场的那场戏

在以常规角度表现激烈的枪战之后

镜头突然转为俯视

并升格拍摄

表现陆先生离开凶杀现场

跨过一堆又一堆尸体

从容而去

再配上旋律绝美的歌曲

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

也是非常震惊

显然这里有一个暗示:上帝以全知全能的观察角度

预知陆先生的从容逃脱

实际上是出于渡部刻意的安排

 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安排

比如渡部在家里养的那只黑猫

摄影机多次放低机位

以猫的角度观察渡部家里的一切

因为黑猫的所谓“通灵”

在这里实际上是暗示渡部是有些奇怪的秘密的

 景别上影片用的远景和全景比较多

这样的用法会让人感觉更加冷静与克制

 但是这样的冷静和克制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失误和不足

很多人都知道程耳喜欢塔伦蒂诺

包括他的暴力美学

但是影片中几场杀戮戏感觉拍得不够到位

没有“暴力美学”的味道

特别是陆先生遭暗杀的场面

显得比较杂乱

节奏也太快

场面调度有些失控

不要说《落水狗》和《低俗小说》抑或《杀死比尔1》那样的经典枪战

连《被解救的姜戈》和《无耻混蛋》也颇有不如

 对此

怪客和影评人“悉尼卡通”有过交流

他说: 片中最遗憾的是1937年的那两场枪战戏

直接改变大部分人命运

但这两场戏不夸张地说

拍崩盘了

无论是视觉美感还是戏剧张力

完全担不起这么重要的功能

可惜了

 影片还有些节奏稍失控的地方

比如中段

比如结尾表现菲律宾战俘营的生活那场戏

有个场面的剪辑莫名所以

战俘营的日军战俘向外张望

而影片并没有交代他们看到了什么

 影片中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细节

还是蛮值得回味的

那就是“吃”

从开头马仔吃“裹脚布”(上海人对煎饼果子的叫法)

到陆先生多次单独或请人吃茶

吃点心

王妈为陆先生准备饭菜

陆先生和大哥的家宴

号称喜欢吃上海菜的渡部一个人吃鱼生

渡部给囚禁中的性奴小六吃的

这些关于吃的镜头

怪客以为更多的是展现基本的人性

关于基本的生存的问题

但是这些吃的场面本身是应该具有一些仪式性的

它和影片主题虽然有一些内在联系

但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掘

不像伊丹十三《蒲公英》或是王全安《白鹿原》中那样到位

(三)表演 《罗》片人物众多

演员也各具魅力

无论男演员还是女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打酱油的小配角

都为我们奉献了非常精彩的表现

 三围主演对角色的拿捏都很到位

葛优的阴郁隐忍

章子怡的前后性格的变化

浅野忠信的狡诈与老谋深算

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是浅野忠信

发挥非常棒

 这里怪客不打算过多评价这三位主演了

主要谈谈对几位的配角的印象

 女演员方面最大的惊喜是闫妮

这位前“佟掌柜”似乎很难摆脱其赖以成名的阴影

经常显得非常夸张

而在本片中

她的表演可谓不温不火

对王妈这个有故事的管家角色理解得很透彻

她时而泼辣大方

时而谨小慎微

火候拿捏的很有分寸

再加上一口比较标准的沪语(听起来应该是她的原声发音)

把这个上海管家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片中车夫杜淳扮演的车夫身份不明

身手矫健

似乎有某方特工的背景

而引荐他的王妈也是身份暧昧

可惜死得早

没有充分展开她的故事 此外

袁泉

钟欣潼以及霍思燕的表演等都各擅胜场

神采飞扬(钟欣潼的戏虽然短

但还是很好的)

 男配角方面怪客最欣赏的是扮演马仔“童子鸡”的杜江

那种来自乡下初进大都市的生涩

对未来的期待

包括对被工运人士(赵宝刚)的狠毒

包括对妓女的感情

都被他以近似炉火纯青的表演展现出来

这样娴熟的技巧似乎不应该在杜江这样的靓仔身上出现

他的表演给那些只会耍帅的“小鲜肉”们狠狠上了一课

 怪客觉得日后苏童的作品《米》(这也是一部反映旧中国江南黑帮人物奋斗的作品

很喜欢)要再搬上银幕的话

他是主人公的第一人选(黄健中的那版《大鸿米店》怪客并不满意

主演陶泽如老师演技当然好

但是有点老啦)

 王传君(马仔甲)

杜淳(车夫杀手)

包括客串的赵宝刚等也都是很出色的

可惜倪大红老师(王先生)的戏份似乎被删了不少

他的精湛表演技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不像《边境风云》或是《刺客聂隐娘》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韩庚(电影明星赵先生)和吕行(电影明星吴小姐的丈夫)

他们的表演其实也不能说差

但是饰演对手戏的章子怡和袁泉的光芒实在是太强烈了

这也掩盖了他们的努力

 总之

《罗》片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群戏表演

从感受来说

不亚于《我不是潘金莲》中那些优秀的男演员群体

(四)声音与音乐 1.念白 影片里的念白大多数都是用上海话说的

这非常的接地气

没有什么能比方言更能体现地域特色了

并且在电影中使用方言更能增添声音的魅力

 台湾

香港不用说

就内地而言

无论是早年的《抓壮丁》还是后来的《让子弹飞》(四川话)

《万箭穿心》(武汉话)

《鬼子来了》(唐山话)……都给人了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些鲜活的

富有生机甚至略带侵略性的的方言台词

既增添了影片的表现力

也给怪客带来持久的回味

 《罗》也是这样

作为一个非吴方言区

但是在吴地生活过多年的吃瓜群众

表示片中的上海话听起来感到非常亲切

也能体会到其中一些的微妙的隐喻含义

 比如马仔甲调侃马仔乙“童子鸡”用的那个关于男人“家生”(家伙)的说法

真是让人会心一笑

 而评论界对于本片评价“有腔调”的这种说法

本来就来自沪语

意味着有本事

有格调的意思

 是的

还有什么能比一口地道的沪语能反映旧上海的那个时代呢? 2.音乐 对于《罗》的音乐

怪客觉得其实真的是一言难尽

就这个话题就可以单独写篇文

因为它值得研究东西太多

而且

最好是等到影片的原声碟发行

结合影片进行反复聆听之后再进行

 但是基于中国大陆电影产业远未成熟的操性

个人估计很难在近期等到这张原声碟出现在市场上了

因此只能因陋就简

谈谈粗浅的印象

 之所以这么期待原声碟

确实是因为影片里的音乐非常好听

而且不落俗套

很西洋化

也和影片的上海话一样“有腔调”

是影片声音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程耳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故意避开了几乎成为旧上海符号的白光

周璇之类嗲声嗲气的作品

而大部分以接近西洋古典音乐的形式的配乐

 其中好听的歌除了已经流传开来

由日本音乐人梅林茂作曲的Take Me to Shanghai以外

还有影片配乐的主要作曲家

来自解放军军乐团的作曲家郭思达创作的Where Are You

Father(《你在何处

我的父》) 这首歌以很抒情的木吉他作为伴奏

主唱是高亢的男童声

带有强烈的宗教圣咏的味道

男声的味道有几分类似阉彾

纯真可人

充满着了献身精神

耐人寻味

 在影片中

这首歌两次出现

第一次是在针对陆先生全家暗杀结束之后

镜头突然转为上帝视角

此时这首颇具神圣感的抒情插曲响起

和陆先生两人走过一间又一间鲜血淋漓的房间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

有非常强的张力

还有就是左小祖咒和尚雯婕合唱的片尾曲《罗曼蒂克消亡史》

很遗憾

绝大多数观众都没听完这首片尾曲就走了(也不能完全怪观众

因为影院工作人员已经在那里等着打扫卫生了)

而怪客是秉承一贯的做法

“厚着脸皮”看完整个片尾才离去

因此得以完整的聆听此歌

 这首歌对于理解全片的主题很有帮助

歌中唱到: 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有差别又没差别你终于被情爱围困 他终于将情爱抛弃跌落回他的原形他其实没有留恋他甚至没有记忆 你在我心中回想本来你会活得久一点你在我心中冥想本来你会离他近一点你无法停止骗自己仿佛你真的离开过离开过原点似的 在全片结束时

以此曲回顾整部电影

非常有感觉

况且电影院优秀的音响效果是一般人自用的器材不能比的

怪客后来反复聆听多次

都找不出电影院听此歌时的震撼感

看来很多电影音乐

还是结合画面听更好

 这首歌的作曲和编曲还是来自郭思达

虽然是由流行/摇滚歌手演唱

但曲式和编曲都非常的古典

一贯故意跑调的左叔也难得的收敛了一次

唱得比较正经(虽然还是有不在调上的现象)

气势上很宏大

也很悲情

符合影片的基调

 根据目前看到的资料

郭思达也是本片80%以上电影配乐的作曲者

他展现出不亚于梅林茂的才华

  夸完了音乐

怪客要说说他的不足了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正是因为这音乐太好

怪客感觉它太“满”了

在相当程度上抢了电影的风头

 有的时候

在影片的情绪尚未达到的时候

就出现音乐

比如Take Me To Shanghai的出现就是这样

此时被放逐的小六的思念还未得到充分的释放

这首歌就比较突然的响起了

怪客觉得不太合适

 更突兀的是Where Are You

Father第二次出现

应该是在渡部的大儿子被杀之时

此时画面的情绪和歌曲感觉并不和谐

也并非是反差式的对位

 此外

有些配乐出现得不是时机

感觉就像是导演手里的素材太多

不知如何用

这方面有些明显失控

因而显得凌乱

也许这就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看来程耳还需要有个熟悉这种制作模式的过程

这段以上帝视角掠过受到作者创伤的城市画面配乐改编自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第一曲《晚安》

肃穆哀伤

由青年钢琴家赵胤胤演奏

他还演奏了片中的《卡门》片段(以下音乐非此版本)  总之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

这样的电影

虽然永远不会达到《长城》的票房水平

但它代表了国内作者电影的态度和一种未来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更多的在影院看到

 附:全片情节回顾 1.1937年

淞沪会战前夕.(陆先生视角) 主线:沪上黑帮大佬陆先生调解工(人)资(方)矛盾

(怪客注:这场戏的内容就像是《教父》的开场

有交代任务性格的作用——当然

调度方法完全不一样

不是《一步之遥》那样的照搬)

陆先生因为拒绝和日本人做生意

遭到日方和黑帮亲日人士的暗杀

陆先生全家被杀

但他侥幸逃脱

  副线1:黑帮马仔甲调侃刚从农村来的马仔乙是“童子鸡”

但是这“童子鸡”却狠毒的杀害了搞绑架的工运人士周先生(怪客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帮他避免了活埋的痛苦)

但是随后两马仔在护卫陆先生的过程中被屠杀

马仔乙也是侥幸逃脱

来到妓女(霍思燕)家里

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副线2:陆先生的妹夫日本人渡部表面看起来是个非常上海化的男人

和妻子非常恩爱

有两个孩子

还养了一只猫

没事自己还做点日本菜吃吃

也是陆先生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副线3:陆先生的女管家王妈是个碎嘴

但又精细的女人

但对陆先生有很大的帮助

但也丧命于暗杀陆先生的杀手

 2.1934年 主线:电影明星吴小姐的丈夫偷情被抓

吴小姐求助陆先生帮忙

陆先生说要地位更高的戴先生来解决

而戴先生则提出要包养吴小姐

放逐她丈夫才行

吴小姐被迫答应

但是他丈夫却被陆先生所杀

最后吴小姐跟了戴先生

  副线1:小五是陆先生的姨太太

对陆很忠诚

但是陆却并不在意她

  副线2:车夫去杀人都只收路费

被王妈推荐给陆先生

成为帮会里陆先生的得力助手

 3.1936年 主线:陆先生大哥

大佬王先生的妻子

电影演员小六貌美如花

很多人都觊觎她

但作风轻浮

并不在乎王先生

和另一个电影演员赵先生搞在一起

被戴发觉

戴先生让陆先生放逐他俩

陆先生派妹夫渡部做这件事

渡部杀死了赵先生

强奸了小六

 副线:陆先生的家庭生活 4.1941年

太平洋战争前夕

主线:陆先生远走香港

留下车夫去暗杀帮会叛徒

和日本人合作的老二(马晓伟)

而小五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他俩似乎有暧昧关系

最终小五牺牲

车夫成功杀掉老二(此处影射林怀部刺杀张啸林往事

张彻曾拍摄《大上海1937》讲述

) 副线:陆先生离开香港

到重庆

和吴小姐等人重逢

 5.1937-1945年

渡部视角 1937年

原来满口上海话的渡部是日本特工

他设计了对陆先生全家的暗杀行动

但又在关键时刻放走了陆先生

1936年

渡部奉命放逐小六和赵先生

但是临时起意

杀掉赵先生

强奸小六

并把小六囚禁在上海的家里的地下室

成为他的性奴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

渡部参加了战斗部队

他再次放过小六

没有杀她

1944年底

渡部在菲律宾前线

面临非常绝望的局面

1945年

渡部在日军战俘营

幻想自己的两个孩子战后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

 6.1945年

陆先生视角  陆先生在重庆遇到吴小姐后

有所感悟

回到上海

解救了在收容所中的小六

陆先生带着小六和妹夫渡部的两个孩子来到菲律宾战俘营

当着渡部的面杀掉他的大儿子

留下小儿子的命

随后小六杀了渡部

 7.1949年 陆先生孤身前往香港

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样血腥残酷的“限制级”的影片选择圣诞档期上映

也是醉了

你会懂我跟你相濡以沫的美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