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喜剧电影《一座城池》
于2013年上映
由孙渤涵导演
韩寒 孙渤涵编剧
影片讲述了电影讲述从学校肄业的“我”因为一次群架事件
和朋友“健叔”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
健叔是高我一年级的同学
我们住在长江旅馆里
整日在这个城市里闲晃
后来我们认识了新朋友王超
从此
王超和他的桑塔纳就和我们混在了一起
故事将青年人的无奈、茫然、彷徨与尴尬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好像一直在寻找着一条路
然而最后发现路就在脚下
中秋节
夜场
七个人
这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我日后回忆观看“一座城池”时最清晰的轮廓
这就好比“我”和健叔的这场逃亡
同样是三个关键词
“一年
两个人
荒诞”
这三个词足以概括整部影片的轮廓
而到头来却发现
这其实就是这段所谓的青春所有的记忆
除此之外
别无他物
故事的主人公“我”和健叔是一对同命相连的好基友
因为 “我”和健叔的青春如此与众不同
大家忙着毕业工作
而我和健叔却阴差阳错的肄业而后阴差阳错的因为一场无聊的斗殴跑路
在这场跑路中
我们遇到了好心的长江大妈
行为艺术家阿雄
够义气的哥们儿王超
以及真爱至上的永久妹妹
然后与他们之间发生了各种荒诞无聊的事情
韩寒十七岁凭借“三重门”一举成名
但是韩寒的理想并不在文学
而是赛车
自从韩寒开始开赛车后
写小说似乎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打那时起他就没正经的写过小说
写小说也许只是换零件手头紧了需要钱花花才会做的事情
而“一座城池”在我看来是带着玩票性质的小说
虽然里面仍然充满了其机智幽默的风格
但是整体故事更像是长篇散文
韩寒并无意要将它写成一部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小说
很多时候更像是其内心的有感而发而已
太认真你就输了
(这就好比他之前写的“长安乱”
还真应了那个“乱”字
颇有“武林外传”的前卫风格
)想把这些散乱的文字捡起来拼凑成一部剧情饱满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显然导演也颇感无力
才会采用通篇独白的表现手法来勾勒出故事的来龙去脉
生怕要是没有独白观众完全无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曾经听某一位编剧老师讲过
依靠独白来推动故事情节是编剧的大忌
而本片却逆流而上
不仅不忌
反而还试图将其变为影片的特色之一
这就好比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简单动画效果
配上左小祖咒独特的唱腔
这一切的努力似乎就是为了突出“荒诞”二字
让影片颇有后现代主义风格
也许导演本是良苦用心
希望展现小说的精华
却无奈憋了半天只是一个屁
小说中可以用的搞笑段子被用了个遍
但却仍然无法掩盖剧情的空洞和苍白
原著中“我'初恋的回忆c没有了
”我“那个自杀的同学也不见了
而永久妹妹也似乎没有那么清纯可爱了……导演删改了本来应该留下的情节
留下的却是一种无力的表象
在改编成风的现在
并不是每部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要不然作家都可以改行当编剧了
而“一座城池”改编成电影后的空洞剧情不亚于烂俗的“小时代”
不过还好
“一座城池”并没有构建一个空中楼阁式的不靠谱的青春故事
相反这个故事虽然荒诞
但却又有几分真实
我分明从破旧的操场
斑驳的墙壁
掉漆嘎吱响的桑塔纳嗅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却又时常被房祖名的港普带出戏
闭上眼睛
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房祖名和王太利望着镜头呆呆的眼神
而整个故事却模糊不清
难怪韩寒在影片上映之前要撇清自己和电影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之前就经历过”三重门“被改的面目全非的尴尬事实
韩寒深知
版权卖出去
其实就和他没多大关系了
如果刻意拉拢关系必然惹得一身骚
相信制片方完全是因为看到烂片”小时代“大卖而心生一计想要改编韩寒的小说
毕竟韩寒的号召力并不亚于郭某某
只是从我去看该片的影院一天只排了四场
并且我看的这场观众只有七个人这两个情况来看
影片“一座城池”并没有得到广大韩粉的热烈响应
这会是制片方意料之中的结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