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长城》解说文案_除了谩骂张艺谋和景甜,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长城》?

时间:2024-01-19 09:58:45 上传:青青子衿 字数:4735 字

美国|

中国|

中国香港|

澳大利亚|

加拿大动作/冒险/奇幻电影《长城》

于2016年上映

由张艺谋导演

马克斯·布鲁克斯 托尼·吉尔罗伊 编剧

影片讲述了电影讲述了在古代

一支中国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

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的故事

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盗取火药配方

意外发现了长城是为抵御60年降临人间一次的饕餮所建

长城内部机关重重

宛如“陆上航母”

由无影禁军世代镇守

在这里

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

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

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

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

看到一些很尊敬的前辈也像键盘侠一样

以骂街的方式讨论《长城》

感到有些惊讶与悲哀

 过多的夸赞或许的确会遭遇一些质疑(比如:是不是收钱了?)

甚至连客观中肯的评价也会受到一些言语的攻击

但也不能完全不顾专业性甚至不顾脸面地去强行“开喷”和“谩骂”啊

 倘若没有合适的批评角度

又想迎合大众的情绪

能不能以一种得体的方式去表达

而不是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喷子? 如果骂《长城》

骂景甜

骂张艺谋是一种评价该电影的所谓“政治正确”

那“评价”本身将因此而蒙受耻辱

这部电影固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有理有据地分析出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

至少都是批评该有的样子

一味地迎合大多数人的情绪或需求而故作姿态地谩骂

真的很不得体

令人失望

 遗憾的是

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于影评人

甚至连一些专家、媒体人甚至电影人

也都弃掉了基本的尊重与宽容

像是一只宣泄情绪的“饕餮”一样

输出没什么价值的谩骂

 坦白讲

这样的风气让我感到不适

甚至有些可怕

在评价电影之前

我想还是有必要重申一下“尊重”的重要性

 一、尊重骂人是一个很容易的活儿

三言两语

夹杂一两个生殖器的词汇

就能很犀利甚至很恶毒了

尤其是在眼下这种网络时代

透过手机屏幕或电脑屏幕

稍微动一动手指

就能完成一次毫不留情的骂

 奇怪的是

大众对一些饱含“骂声”的评论似乎更有好感

觉得很犀利、很尖锐或者很有个性

这就让不少追逐阅读量与关注量的人有了所谓的诀窍:不管三七二十一

骂一通就行了

肯定吸睛

 带着嬉笑怒骂的风格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

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高明

但若只是为了迎合需求

宣泄情绪

只是为了骂而骂

就有些恬不知耻了

那些在完全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

就洋洋洒洒写下一堆痛骂的文字的公号运营者

实在叫人瞧不上

 而那些为了博人眼球而不惜使用类似于“张艺谋已死”这样的说辞的人

则更是令人厌恶

这样的文字不是写作

是做作;这样的态度不是姿态

是变态

不仅仅因为那些骂街式评论毫无技术含量且low

还因为

这其中缺乏基本的尊重

我们现在似乎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了

对人对事

总想着自己爽不爽

而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

诚然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

但得体的表达必然包含基本的尊重

张口就骂

展现的可能不是你的个性

而是暴露你的无知与没有素养

 有人可能会说

片子拍得烂

还不让人骂了? 是

你买了票

掏了钱

然后电影没在你好的标准范围内

你当然有权利发表评价

也可以发泄情绪

但能不能保持一种对人的基本尊重、对电影艺术的基本尊重?非得破口大骂吗?非得人身攻击吗? 哪怕仅仅是作为一个叫张艺谋的普通人

他也有权利获得基本的尊重

而对于一个年过六旬

曾为华语电影贡献过《红高粱》、《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优秀电影作品的电影人

我们在评价他的新作品之前

可以抛开他以往作品的光环、可以忘却他以往的声名甚至可以完全不喜欢他

但你不能丢掉对他的基本尊重

怀有偏见的“骂”是不公平的

而不含尊重的“骂”则是可耻的

 对电影最基本的敬畏

是得先耐下心来观看它;对创作者的基本尊重

是得先平下心来观看他的作品

电影都没看

就在那里骂街

缺乏敬畏

没有尊重

这样的“评价”

辞藻再华丽

排版再美观

也还是遮盖不住内心的丑陋

 二、《长城》探究景甜所谓的“神秘背景”和批判张艺谋“怎么能拍爆米花电影?”

实际上都属于电影之外的讨论

摘掉对主创的有色眼镜

我们谈谈电影本身

 如果基于电影的艺术性去审视《长城》

它是会让人失望的

因为它不会给你提供太多电影艺术的美感

也不会给你太多富有营养的价值传递;情感上

它不会让你生出太多感动或对生命的感悟;思想上

它也不会有过多深度的内核促使你去思考

它不是那种精致的电影

不会有太多让人回味的东西

 总之

你若是抱着看一部类似于《红》、《冬眠》、《利维坦》这样的片子的期望去看《长城》

难免会失望

倘若基于电影的商业性去观看《长城》

并且

又对俗称为“爆米花电影”的商业大片有所理解的话

它是合格的

它有着好莱坞商业大片标准的叙事方式和商业元素

起承转合间

什么时候高潮什么时候平铺

展现得中规中矩

整个故事的主线

拎出来和其他好莱坞大片相比

相差无几

 它的故事是简单的

节奏是流畅的

音乐是大气的

场面是宏大的

视效是一流的

明星阵容也是豪华的

可以说

好莱坞商业大片所需要的元素

都在《长城》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是一个合格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产品

作为一部中美深度合作的电影

《长城》的确算得上国内首部“商业大片”

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中美合作

才会因为一些文化上的差异、电影理念上的矛盾

产生不少别扭的毛病

 譬如故事

编剧团队换了好几个

但都清一色的是美国编剧

深谙好莱坞的叙事套路

在创作剧本的时候

基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语境来创作剧本

有些东西是和中国文化融合不好的

即便有张艺谋导演提出不少修改意见

也难以避免问题的发生

 文化上的差异

思维上的不同

加上既要考虑海外观众又要照顾中国观众

还得顾及每一个演员的安排

如此这般

剧本改来改去

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

便成了一个简单且不乏硬伤的故事

这种硬伤在于

当把剧情压缩得过于简单时

许多细节就会经不起推敲

因为缺乏足够的背景交待

会让某些剧情看起来很突兀

让一些人物角色也会变得很莫名其妙

甚至剧情烘托的情感氛围也会大打折扣

 譬如饕餮大举扑向首都时

因为缺乏对民众恐慌的描述

就会让这种进攻以及无影禁军的保护显得没有情感力度

观影体验也就缺乏燃点;譬如张涵予饰演的殿帅被饕餮攻击导致身亡并将帅位传给景甜饰演的林将军

显得比较突兀且站不住脚

 虽然有些剧情不用交代也能勉强理解

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细节的把控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

由于这种合作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需要磨合的地方

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

完全把锅扔到导演身上

也有失公平

至于有些人喷电影里头一些情节设置太过离谱

认为里头一些类似于机关设置、热气球以及兽王“WiFi一般的G点”等设计有些太飘忽了

我觉得这样的指责未免过于苛刻

影片本来就是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用现实的眼光去要求一些想象出来的东西

没必要

 与其关注那些服装颜色、人海战术等可能不符合一些人的喜好但对影片整体影响不大的因素

不如关注影片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主题不够清晰

按照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套路

角色必须要有英雄人物之外

还得有一个串联各个角色以及推动情节的主题

不知道是因为编剧换来换去的缘故

还是因为中美合作难免的别扭的缘故

《长城》的主题显得太不明确

到底是想凸显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呢?还是凸显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亦或是凸显“信任”的力量? 这个主题表现得有些不够明确

而落脚到“信任”之上

又显得有些牵强

这是中美以后的合作过程中

势必要解决好的问题

至于影片的演员问题

就无需赘言了

马特·达蒙能够在大多数演员的演技不在线的情况下保持了正常的发挥

已经是很厉害了

 而其他演员的表现

譬如景甜、刘德华、鹿晗等人

抛开其他因素来看的话

都算得上是完成了任务

不出彩

但也不至于完全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为了黑而黑

不妥

许多人诟病演员的阵容

认为彭于晏、黄轩、林更新、陈学冬、王俊凯等人的参演

几乎只是一种堆砌

如同打酱油一般

没有实际用处

但这也很正常

作为一部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的商业大片

邀请国内当红明星参演

本身就是为了利用明星的粉丝效应来提升票房号召力

这无可厚非

吐槽是很容易的

但在剖析影片这些那些的缺点之余

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积极的意义

 比如影片的这种中美深度合作的模式

对于中国电影在商业大片方面

是有促进意义的

众所周知

美国的好莱坞在商业大片方面

基本上独占全球第一的宝座

他们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对大片的运作也经验丰富

而中国的市场很大

却没有拍摄商业大片的体系

缺乏运作商业大片的经验

 像《长城》这样的合作模式

尽管存在许多需要磨合的问题

但也不能否认其将来对中国电影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

张艺谋导演接下这样一个“很不符合他以往作品创作风格”的电影

其初衷也是想更多地通过这样的方式

去输出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我想这并非一种托辞

而是他一直都在做

也一直都想做得更多的事情

当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带来的文化所影响的时候

我们的确有必要发展本国文化

也很有必要向外输出我们的文化精华

 这是中美深度合作的第一次

也是张艺谋的第一次

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也仍然值得报以尊重

值得付诸一丝包容

三、张艺谋如你所见

电影上映之后

张艺谋导演又一次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许多评论者(姑且这么说吧)在对电影破口大骂时

也毫不客气地将矛头扔向了张艺谋

诚然

电影的质量跟导演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有些评价或者谩骂却并没有基于电影展开

而是纯粹地喷张艺谋本人

有一批人

甚至电影都没看

就断言:张艺谋拍的

肯定烂!坦白讲

作为一个对电影抱有敬畏心的影迷

我很不喜欢如此武断且带有偏见的判断

 许多人

在批评电影的时候

总是跳出电影本身

集中火力在创作者身上扔粪球

比如一提到景甜

就黑她演的电影很烂

黑她本人怎么怎么着

但有多少人的批评里

是在讨论她在电影里的表现呢?总围着一些没有定论的传言进行电影之外的黑与喷

实在太过无聊

实际上

这都是一种偏见

对景甜有一种偏见

对导演张艺谋同样有一种偏见

遗憾的是

大多数人总是习惯将这种偏见带到影院

甚至融到评价里

而张艺谋也不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拍摄过《红高粱》并一举成名的张艺谋导演先后拍摄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电影

不仅收获国外评论与奖项的认可

也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

 有过插队下乡经历的张艺谋

应该是国内表现农村生活和人物命运最好的导演

但却仍然招致了这样近乎傲慢的批评:“张艺谋骨子里就是个农民

一辈子也就适合拍农村题材了”

这还不止

当《英雄》上映收获彼时最高票房时

国内观众和评论人士一开始对这部电影的差评也是很凶猛

认为那是一部空洞、肤浅、堆砌明星的商业烂作

许多人因为《英雄》而对张艺谋产生了另一种偏见:不再用心拍电影

一切只为了赚钱

 有趣的是

时至今日

《英雄》不仅得到了国外诸多评论的高度认可

烂番茄评分很不错

在国内的评分也提升了许多

在一些影迷看来

《英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开创了大片时代

在电影质量上

也展现了许多张艺谋导演的独特美学

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英雄》之后

《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

这些电影上映之后

总是能在收获票房的同时

也招致一片骂声

 许多人开始带着偏见对待每一部张艺谋电影

却忽略了他的一些改变所带来的

是中国电影真正步入了“大片”时代

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我个人是很敬佩张艺谋导演的

我喜欢他的许多电影作品

他的电影都看过

有的还看过许多遍

在我看来

张艺谋导演是那种真正想拍好电影的人

而他多数电影里对社会、人性的关注

令人触动

 看他拍电影的纪录片

可以看到他对于电影的热情与专注

可以看到他对电影的严苛与执着

抛开以往的成就不谈

单就对电影的态度而论

张艺谋是一个用心对待电影的导演

 一个年过六旬的导演

有着足够彪炳影史的成就

却仍然不惜打破自己的风格

去追求一些突破

这种精神应该被看到

也应该被温柔的对待

我们应该庆幸

有这样的导演在为中国电影做一些事情

也应该理解

在拍摄像《长城》这样的电影时

他有自己的坚持(比如对个人风格与文化输出的坚持)

必然也有他不曾言说的妥协

 是的

你可以不喜欢张艺谋的作品

也可以不喜欢他本人

请不要丢掉基本的尊重

PS:文字为作者原创

图片均源于网络

如需转载

请联系作者

首发于公众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

青青子衿

文章

1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