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喜剧电影《私人订制》
于2013年上映
由冯小刚导演
王朔编剧
影片讲述了愿望规划师杨重、情境设计师小白、梦境重建师小璐与心灵麻醉师马青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
以“替他人圆梦”为自身业务
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
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要求多严格
“圆梦四人组”统统来者不拒
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
正如同“私人订制”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
恶心自己”
一时间
许多怀揣着“奇葩梦”的客户纷纷找上门
私人订制公司也接连面临各种挑战:一心想过“烈士瘾”的陕西女青年、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寻梦者”络绎不绝
“圆梦四人组”也绞尽脑汁为每一位客户私人订制圆梦方案
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捧腹的荒诞事儿
每一位客户也都在最后“梦想成真”
——《私人定制》转发量全网最高影评
2003年的夏天好像不经常下雨
旷日持久的热
我和隔壁一怂货表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劲
丫平时在楼道里说话臭德行
而那天他大声宣告:“是王朔成就了冯小刚!”
那时我和你一样年轻
常逃课常看电影也常生气
看《甲方乙方》不下三遍
每次想起“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是会笑成傻逼
于是把脖子伸了伸
电影学院四楼回荡着我放弃治疗的声音——王朔你大爷! 操
我刚刚居然是在回想过去
这么娘炮的行径
两小时前走出电影院
之前宣称为上档次喜剧的《私人定制》是加了足量防腐剂的《甲方乙方》
相隔十几年
我没法不去操闲心: 笑翻别人
重复自己
1997年的冯小刚成为了过去
1997年
冯小刚至少给中国电影史创下两个第一:第一位“风险共担”的导演
不领取片酬
而在影片利润中提成;《甲乙》成为第一部贺岁档影片
时至今日
一奶同胞的《私人定制》将大波电影大咖堵在贺岁淘金战场
要么对决要么去死
之后
搞砸的《夜宴》、高冷的《1942》让舆论一片哗然
好在冯小刚一旦捡起“冯氏喜剧”
票房即刻起死回生
电影理论学家周传基说过
一部电影的票房价值不是撒谎、吹牛、混弄、诈骗
它靠的是真功夫
照此看来
冯氏喜剧真毫不讲理
它把“撒谎、吹牛、混弄、诈骗”第一次做成了电影本身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端上一大碗荒诞
偷偷往里加勺心酸
剧本威武
惊为天人
《甲乙》编剧王朔曾为冯小刚打包票
如果《一九四二》亏本
他明年给写个新戏全赚回来——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私人定制》
消费时事
消费明星
消费一切鸡毛蒜皮
唯独不敢消费想象力
2013年的冯小刚
荒诞是热乎的
惊喜已过期
电影是制造幻觉的机器
那些令人陶醉的想象能带人往返于现在与未来之间
游刃有余
没有人愿意十年同梦
还是原来的配方
还是原来的味道
可是惊喜已过期
再吃就坏了胃口
票房的高涨伴随观影人群的巨大狂欢
你知道
我也知道
这场笑声的本质老旧而空旷
好莱坞本无需追赶
“超越”是“未来”的唯一前缀
中国电影需要死点脑细胞
才能活下来
也许我永远在冯氏电影里看不见鱼群在天上飞
冯氏和王朔联手并不能再造奇迹
可是国产电影值得更多耐心
再等五年也没关系
我只要一点笑料、一点疯狂和一点陌生的刺激
现实让人清醒
即便冯小刚创作一部《一万年以后》
极有可能会一万年以后继续炒冷饭恶心自己
时间会让结局足够迷离
如果真有《一万年以后》这部电影
老板
和《阿凡达》一样
请给我来三碗特效
多加奇幻和想象力
1997年的冯小刚成为了过去
我很怀念他
此刻站在2013年末尾
走出电影院老子很心碎:2003年那个尖叫的夏天
我分明是个大傻逼
2014年
希望中国电影多一点点刺激、多一点点疯狂、多一点点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