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西部世界》解说文案_当我们在谈论《西部世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24-10-26 14:00:08 上传:偏好喜汇 字数:5325 字

美国科幻/西部电影《西部世界》

于2016年上映

由乔纳森·诺兰

Fred Toye

...导演

迈克尔·克莱顿 丽莎·乔伊 编剧

影片讲述了

引言:HBO翻拍自1973年电影版的新剧《西部世界》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诸多美剧迷们的追捧

除了影帝级演员的表演

乔纳森诺兰风格化的编剧以及宏大的布景和精彩的特效之外

剧集中所希望讨论的关于机器人

人工智能以及社会学等进一层次内容也同样满足了一部分深度观众挑剔的口味

尽管剧集中的科幻元素以及事件冲突点并不算新

但在编剧对故事精妙的构筑下却仍然具有着让人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的冲动

于此

我列举出了一些我认为和这部剧集相关联的一些背景知识

希望能让大家在看剧的过程中脑洞开的更大

思维更开阔

讨论一些剧情和特效之外的内容

Part1.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所谓的机器人三定律

是指美籍俄裔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于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我

机器人》中所写的引言中提出的关于机器人行为准则的一个规范

可以算作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小说中由作者所制定的基本准则

是小说创作和成立的基础

这三大定律(以及三定律之上的零定律)是: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

也不能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

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

当该命令与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三大定律有四条这不是常识吗?)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也在逐步变得可能起来

所以

三大定律在如今正逐渐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

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是认同这个法则的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三大定律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机器人安全准则

但事实上

我们回归到机器人三定律本身来看

这其实是一个由文字写出的

语言上的高度归纳

阿西莫夫是作家

不是程序员或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设定本身是为了服务文学创作

这样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实际上充满了各种模糊地带和执行漏洞

很多短篇小说中的核心冲突都是源自于人类行为造成的机器人和三定律的冲突

机器人对三定律漏洞的突破和对三定律的曲解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

阿西莫夫自己规定的三大定律

就是为了让他自己在小说中打破而存在的

三大定律所带来的文艺作品冲突体现中最常见的一类是:机器人是被作为人类的助手和工具设计创造出来的

人类是机器人的创造者

而当机器人产生了自由意志甚至是邪恶思想时

如何绕过准则约束脱离人类的控制甚至是对人类进行报复

如此精彩的设定

造就了作家笔下无数精彩的小说

而阿西莫夫作为科幻文学大师

他的这一设定也影响了非常多的后续的文学或影视作品

比如《机器管家》和《真实的人类》

以及间接提及的《黑客帝国》包括编剧乔纳森·诺兰的上一部电视剧作品《疑犯追踪》中都可以看到其影响

所以在《西部世界》这样一部以机器人为核心背景的剧集中

找到阿西莫夫三定律的影响几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剧集中我们看到:作为接待员的机器人被类似于三定律的‘代码’控制

无法对游客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而他们要在故事线中被充作‘NPC’以满足游客或光明或阴暗的各种心理

生理需求

甚至游客一时兴起之下的肆意杀戮

接待员和游客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大定律系列故事中常见的两种冲突主题“自由”和“反抗”已经在由埃文·蕾切尔·伍德所饰演的‘德洛丽丝’故事线和艾德·哈里斯饰演的‘黑衣人’故事线中呼之欲出

所以

我们作为观众

可以由三大定律带来的衍生文艺作品的一贯规律对剧集的接下来剧情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然而对于角色在剧集中的命运将会如何进展

促使他们做出违反预定行为的原委以及他们的个体目标究竟能否实现

还要等待剧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揭晓

Part2.恐怖谷理论所谓的‘恐怖谷理论’是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 政弘于1969年提出的一个和机器人相关的心理学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95%的时候

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

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

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

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

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

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

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

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

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

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

越像人越反感恐惧

直至谷底

称之为恐怖谷

可是

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

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

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这个理论

简而言之就是:‘不那么像真人’和‘完全和真人一样’的人造物都会引发人类本身的好感

而在‘像人又不像人’这个阶段存在一个谷底

会引发人类的恐惧和厌恶心理

这个谷底就是‘恐怖谷’对于这一理论

心理学家从认知错觉

神经学和进化心理学方面都提出了支持的见解

不过也有不少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恐怖谷理论’目前还是一个假说

并未得到心理学界的统一认同

学术界的争论尚无定论

然而这一理论似乎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

不少早期的3D电影与动画作品由于在角色造型设计上落入了恐怖谷而在票房上产生了巨大的失败

如《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贝奥武甫》和《红矮星号》等等

影评界与观众的批评有很大一部分都在针对角色形象

批评角色‘阴森可怕’‘恐怖’‘缺乏灵魂’等等

这样的批评

其实和当时电影技术的瓶颈存在着一定联系

而随着诸如面部表情捕捉等新技术的出现

特效的进步让3D动画在高度拟人的方向上渐渐爬出了恐怖谷

近期内刚刚上映不久的《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怎么又是FF)就可以看做一次有力的尝试

有的导演在尽量避免自己的作品落入恐怖谷

而另一部分专攻于恐怖片的导演

则又利用了恐怖谷来为自己的作品增加恐怖元素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恐怖谷理论中最典型形象的人偶作为恐怖角色的载体

如《死寂》和《鬼娃回魂》系列

除此之外

其他类型的恐怖作品中

诸如恶鬼

怪兽等等角色的形象设计中也有着大量的将正常人类形象异化

进而使影片中的角色产生似人非人的恐怖谷效果

比如《咒怨》中双眼漆黑的俊雄

《山村老尸》中楚人美的白眼和血盆大口

《寂静岭》中的三角头大哥和无面巨乳女护士

《黑暗之魂3》中的大头娃娃等等不胜枚举的异化人的形象……在这里还不得不提的一个例子就是金纺布料人的广告…… 这个神他妈的形象竟然翻来覆去的播

我真的是……在《西部世界》的剧集中

由真人演员所饰演的机器人‘接待员’单从形象上来看并不属于恐怖谷理论的讨论范围

毕竟真人演员没有所谓‘形象上的恐怖谷’

然而剧集主创人员和演员们却从另一个角度巧妙的把恐怖谷理论应用到了剧集中

这就是演员们精彩绝伦的‘非人化’表演

从最初与安大爷对话的

表演上‘机械感’十足的酒保老比尔

到埃文·蕾切尔·伍德面无表情的‘分析模式’

还有蒂莫西·李·德佩斯特所饰演的失控的机器人沃尔特沿着弹孔流出来的牛奶

无一不将这种非人的恐怖谷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剧集目前展现出的段落中

尤以S1E1中女主角的父亲‘彼得·艾伯纳西’与乐园老板‘福特博士’的对手戏中的表演最为精彩和直观

在这段4分钟的段落中

演员路易斯·赫特哈姆精彩绝伦的表演甚至将对戏的奥斯卡影帝级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都压下去一头

演员的面部表演

肢体

念白配合着背景音效不停的在‘近人’与‘非人’之间转移

而观众的感受也如同过山车一般回旋于恐怖谷的谷峰和谷底

在最开始

演员的表演延续了之前剧情中的‘犯病’

表演类似于一种处于疾病中的人类的形象

在这个阶段中

剧集的整体处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

还未达到恐怖

但已经有了铺垫

紧接着

随着福特博士下达的‘回滚’指令

角色的行为恢复了正常

在这一段中

观众甚至会对这个老农夫的形象产生一丝亲切感

然而随后

角色又变成了之前‘病态’的状态

诡异气氛加深

恐怖气氛逐渐展露

然后

博士又下达了使用最新更新版的命令

之前的表演中由‘病态’所带来的‘非人感’已经在观众的意识中留下了印象

而紧接着角色展现出了专注以及攻击性的情绪

这让之前所积累的‘非人感’结合着恶意的情绪而让恐怖气氛到达了顶点

演员的面部表演

以及这个邪气十足的笑容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恐怖谷的谷底

令人汗毛倒竖

不寒而栗

这种对‘恐怖谷理论’的绝妙应用是和演员精湛无比的表演分不开的

擦掉额头上的冷汗

在这里

让我们为演员精彩的表演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当然

恐怖谷理论其实也并不是只能用谷底的部分来为文艺作品增加恐怖氛围

剧集中由演员安吉拉·萨拉弗安饰演的妓女克莱门蒂尼第一次展现‘冥想’动作时让女程序员情不自禁的亲吻机器人则是一个恐怖谷理论谷峰段落即(极其高度拟真的造物会爬出恐怖谷)的体现

Part3.反乌托邦思想反乌托邦

是一种文学类型

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

反乌托邦主义是一个虚拟想像的境界

反映的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

是一种极端恶劣的社会最终形态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

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

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

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

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

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

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在反乌托邦思想主导的文艺作品中

基本都要拥有如下的形象:1. 乌托邦的「神」

也就是领袖;2. 乌托邦的“神”建立的新秩序、新道德;3. 这个(一般来说都反人性)的新秩序、新道德下的普通人;4. 反抗者

反乌托邦思想为主导的作品多数旨用描述一种表面歌舞升平

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来引发阅读者进行人性

价值观

社会形态等等问题的反思

而随着文艺形式的逐步升级

反乌托邦思想的影响早已不限于文学作品

如《V字仇杀队》和《撕裂的末日》这样的电影甚至是知名漫画《海贼王》中的德雷斯罗萨篇都可以算作是反乌托邦思想的体现

所以

在此我不想提《1984》

不想提《动物农场》

我想提的是一部游戏作品:《生化奇兵》《生化奇兵》 多么伟大的游戏作品

完美的剧本

绝妙的人设和极具风格的艺术设计通过电子游戏这种方式让人身临其境的经历大西洋底极乐城的崛起和覆灭

反乌托邦作为游戏故事的主导思想

借安德鲁·莱恩的极乐城之手把对人类社会形态和人性的探讨带到了一个前人从未达到过的领域

安德鲁·莱恩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国

一个脱离了现实社会制度存在的世外桃源

莱恩不相信神

不相信资本

不相信公有制

只相信‘人’

而正是人本身的劣根性最终将他的极乐城推向毁灭

莱恩认为‘没有神

只有人’

但讽刺的是他却认为自己拥有清洗

重塑以及决定极乐城中居民命运

甚至是通过一个催眠口令(Would you kindly)对一个人类个体进行完全控制的权利

“人选

仆从(A man choose, a slave obey)”在莱恩的眼中

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极乐城居民何尝不是他口中只知顺从的奴仆

而他自己作为拥有选择权的‘人’

实际上与‘神’又有何区别?自称‘没有神’而又行使着神才能行使的权利

安德鲁·莱恩所体现出的自相矛盾证明了乌托邦的不可行

而妄想扮演上帝的人

最终无一例外的变成了恶魔

当然

扯了这么多游戏方面的内容

提及《生化奇兵》最大的原因其实在于这部游戏中的极乐城的建立者安德鲁·莱恩和《西部世界》这部剧集中

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乐园老板——罗伯特·福特博士这两个角色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和预告片我们得到这些设定:安德鲁·莱恩建立了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海底国家

罗伯特·福特建立了一个脱离于现实的主题公园

安德鲁·莱恩不信神而自己扮演着神的角色

罗伯特·福特认为自己掌控着乐园中的一切

安德鲁·莱恩用催眠口令控制自己的亲生儿子

罗伯特·福特反对让接待员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

安德鲁·莱恩武力镇压反抗者弗兰克·方丹

罗伯特·福特对与自己产生分歧的搭档的死亡含糊其辞

诸如此类……所以

在《西部世界》中我们从罗伯特·福特身上看到了反乌托邦文艺作品中一个必然要有的「神」的形象

也看到了这个「神」建立起来的(对接待员机器人来说)反人性的

残酷的「秩序」

大量遵循这个秩序的「普通人」(接待员机器人)

还缺什么呢?当然是作为对这种反人性秩序发起挑战的「反抗者」

不少观众或许会把艾德·哈里斯扮演的‘黑衣人’划归到这个「反抗者」的角色上

我部分同意这种看法

就目前来看

‘黑衣人’是剧中最接近「反抗者」形象的一个角色

但反乌托邦作品中「反抗者」的角色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即:领导普通民众对反人性秩序进行挑战

例如《饥饿游戏》中的凯特尼斯或是《生化奇兵》中的弗兰克·方丹

而就目前来看

‘黑衣人’显然还没有这个特质

而就目前剧集的发展趋势

女主角‘德洛丽丝’

‘老鸨’甚至是游客‘威廉’都比‘黑衣人’更加接近于「反抗者」的形象

不过在目前的故事阶段中

大量的接待员机器人还处在尚未觉醒的阶段

准确的说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乌托邦故事中的「普通人」

而随着目前剧集中表现出的倾向

一部分接待员机器人已经处在觉醒的边缘

这样的‘觉醒’会促使他们中诞生一名「反抗者」

从而将剧集向一个预定的未来猛烈的推进一把

什么未来?剧中已经告诉过你了呀

结语:其实关于AI觉醒

人工智能

人类与机器人造物的冲突或是反乌托邦思想

有一定积累的观众对于这些话题都不陌生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题材不新鲜就无法做出优秀的作品

实际上

要把熟悉的题材做的足够引人入胜

才能凸显出主创人员的能力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对《西部世界》这部剧的兴趣也是来自于剧中那些能够引发我们进行思考的细节

故事刚刚开始

舞台正在铺开

未来如何发展

让我们拭目以待

偏好喜汇

文章

10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