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剧情/爱情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于2015年上映
由艾米丽·杨导演
保洛·柯尔霍 莱瑞·格罗斯 编剧
影片讲述了故事的女主人公薇罗妮卡在28岁的时侯就有了其他年轻人梦想与希望有的东西:漂亮的长相、一个好的工作和很好的生活
而她因为不愿被一些规矩所束缚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没有成功
被维莱特精神病医院抢救又活了下来
但只有5天的生命
最终她离开了这里
独自去旅行
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说教通常有些呆板、令人生厌
被教化的对象会本能地对强加的意识产生抗拒
好的作品会将教化过程隐于情节之中
尽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说教也可以动人
在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中
“我”要对于北蓓做进一步努力
于北蓓正色道:“这可不行
你才多大就想干这个
”接着
于北蓓傍着“我”小声教育“我”:“我要让你呢
你一时痛快
可将来就会恨我一辈子
就该说当初是我腐蚀了你
你还小
还不懂得感情
你将来要结婚
要对得起你将来的妻子——你就摸摸我吧
”她抓起了我按在心口的一只手掌
这是“我”上过的最生动的一堂思想政治工作课
至于教化的结果如何
则很难说
《动物凶猛》中的“我”最终在米兰身上办完了他的事
日本电影《维荣的妻子》讲的是一位颓唐、懦弱的男子和一位勇敢、坚强的女人之间的关系
在结尾女主角说道:不管承认与否都行
我们只要活着就行了
《维荣的妻子》改编自太宰治的同名小说
里面多少含着作者对自己的暗示
可以看作一次自我教化
但在写就这篇小说2年后
太宰治与情人殉情自杀身亡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女主人公维罗妮卡从想自杀到重新燃起活下去的热情
对于观众
这个向死到向生的过程含着明显甚至过头的教化意味
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
效果一般
影片向观众传递了热爱生命的信息
观众应该会认同主人公的转变
并在一瞬间被影片所感染
也就是被教化
就像于北蓓对“我”的劝导、太宰治在小说中念叨的活下去
影片的教化功能并不一定会改变观众的价值观
若对一个具有自杀倾向的群体
放映这部电影
会产生什么效应
很难预料
片中的心理疗程只是对其中的主人公生效而已
影片由小说改编而来
镜头多是好莱坞化的短镜头和特写
还有一部电影
由同一部小说改编
这个版本是日本制造
有着和美版完全不同的特点
长镜头和中远景较多
人物形象的设置也有一些区别
比如主治医生
美版中严肃、少言
日版中有些神经质、常大声言笑
日本拍摄的这个版本
一开始
有些不明所以
以为会像岩井俊二《梦旅人》那般
画面不像美版一样阴郁沉重
到后面才发现慢慢变为“说教”时
已被梦幻般的画面吸引
和日版相比
美版的故事更侧重逻辑(有父母、社会媒体参与等)
偏理性
对一次心理治疗的过程呈现得比较完整
画面和故事节奏更通俗化一些
先看的是日版
在看完的瞬间
被影片中身处精神病院而欢快热闹的各色人物和女主人公的转变感染
像是接受了一场带着蛊惑性质的梦幻说教
瞬时感到生之美好
有一个原因
日本确实比较擅长拍这种有点神经质的电影
“切腹”的传统使这个民族获取了更多对自杀的参悟
那竭力撇开先入为主造成的偏见
更宽容地审视这部美版改编电影
它的镜头和节奏或更接近普通观众
整个故事也有可取之处
其中的“说教”会产生一定功效
可以当作一位严肃智者另类而理性的劝解
就像片中的主治医生一样
女主人公从向死到向生的过程中
爱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爱及性
也是两个版本都涉及的地方
在抽象的心理治疗和观念转变的过程中
性是爱情、观念变化的具体化行为
美版对性的处理不及日版恰当、优美
另外
在这点上
可以看出普通美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尺度上的明显区别
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