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假小子》解说文案_假作真时真亦假©

时间:2024-10-27 22:00:11 上传:【絮】 字数:3395 字

法国剧情电影《假小子》

于2011年上映

由瑟琳·席安玛导演

瑟琳·席安玛编剧

影片讲述了十岁的洛儿与家人搬到新的社区

长相男孩子气的她时常被误认为是男生

面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危机

又急欲结交新朋友的洛儿于是决定将错就错

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米克”

“米克”就像一般男孩子一样打赤膊踢球、性情豪迈

她与好友丽莎互相吸引

建立深厚的情谊

逐渐成为同伴欣羡的小情侣

眼看着暑假就要结束

洛儿的真实身分会被拆穿吗?

法国电影《假小子》/Tomboy (2011)是部成本才100万欧元的小制作

电影的格局不大

围绕几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展开

但却能够在平稳的叙事中紧紧抓住观众

不仅让人从头到尾为剧中的小主人公揪着一颗心

还能够让人在看完电影后

继续思考儿童在生长过程所产生的性别身份认知问题

Céline Sciamm作为一个生于80年的年轻导演来说

能够这样老到地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拍出这样一部片子

实属不易

 电影的主人公是个美丽的10岁女孩Laure(Zoé Héran)

但是她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的模样

短发、单色的T-shirt、男式大裤衩、和一双球鞋

Laure一出场便是一幅假小子的装扮

如果不是因为片名早早指明了她的性别

观众也许就会认为Laure是个俊俏的小男孩

刚搬了新家的她

很快认识了邻楼一个叫Lisa(Jeanne Disson)的女孩

并和其他一群与之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可关键问题是

Laure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性别

在Lisa和其他小伙伴面前

她是个叫Michaël的男孩

整部片子中

我们看到她一直试图在外人面前保持自己的男孩身份

为此她小小年纪便心事重重

即使是在和小伙伴嬉闹的时候也掩饰不了从眼神中透出的不安和忧郁

片子让人揪心的是观众从一开始便很清楚

Laure的真实性别身份

且能够预料到Laure的性别身份早晚会有被揭穿的那一刻

观众所不知道的是那层纸何时又将以何种方式被捅破

 如果以角色的年龄来区分

这部电影也许可以被称之为儿童片

但其所关注的对于性别身份认知的探讨

确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在有些人眼里

尚未发育的Laure对待自己的性别是有认知障碍的

因为她显然更喜欢被看作是男孩子

学男孩打赤膊、吐口水、自制泳裤和阴茎等等一系列举动

似乎都在证明Laure是个错投了女儿身的真小子

但我想要问的是

这些真的能够证明Laure对自己的性别有认知障碍吗?如果是的话

那么根源在哪里?天性?家庭?还是社会?  的确

Laure一直以男孩的形象出现

但是这不等于她不认同自己的性别 (sex)

事实上

她没有刻意地拒绝Lisa给她化妆

而当她听到Lisa和自己的母亲赞她(会)是个漂亮的女孩时

她流露出的是腼腆的笑容

而非慌张或反感的不悦

包括她最后告诉Lisa自己真实(女性化的)名字时候

嘴角向上仰起的微笑

都说明她并不否定自己的女孩性别

也许她更喜欢以男孩的形象出现

但这并不等同她不接受自己是个女孩的事实

此外

在整部电影中

Laure从来没有表现出“我不要做女孩”的架势

同样的

她为自己做假阴茎的举动也是以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为起因的

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游泳这样一次让外人可以直接辨识她性别的活动

男性的阳具则并非Laure日常生活中必须且急切想拥有的性别标识

这说明

她对自己的性别本质是没有认知障碍的

她所不认同的是自己的性别身份(gender)

或者更具体点说

是社会和文化强加给不同性别的附加约束

 应该说

Laure的家庭是很典型社会组成单元

父母恩爱

有个可爱的小妹妹Jeanne (Malonn Lévana)

不可否认

Laure的父母都是比较开通的

以父亲和她打牌时让她选择是否要尝试啤酒那一幕来看

家里的大人允许也鼓励小Laure尝试不同的事物

然后让她自行做出是否喜欢的决定

此外

母亲按着Laure的意愿

将她的房间布置成蓝色

也体现了家人的宽容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家庭里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社会加给两性的区别

父亲是个电脑工程师、而有孕在身的母亲是个居家主妇

同时

小妹妹Jeanne的形象则几乎和Laure相反

拥有几乎所有传统社会定义中典型的女孩特征

这不仅表现在Jeane的外表

也表现在她的粉色房间布置、粉色tutu裙、和粉色玩具

不仅如此

她所玩画画、跳舞、拼图等也是传统社会所普遍认为的属于女孩的活动

父母的职业、Laure这个“假小子”和Jeane这个“真女孩”在外表、颜色、活动空间等等一系列的对比

以及母亲给Laure的那串钥匙上拴的粉色项带

点点滴滴中都透露出传统社会强加给两性的固化二元定义

 事实上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

便因为他或她的性别

而被强加给了不同的属性

不管个人的喜好

粉色是给女孩的

蓝色是给男孩的;爬树踢球是小男孩的专利

抱个洋娃娃扮家家是小女孩的玩意儿;理科多男

文科多女;负责煮饭烧菜的是妈妈

负责换灯泡通水道的是爸爸……类似的性别身份的认知早已根深蒂固地渗入到许多人的潜意识中

就好像

Laure的小妹妹

已经会说

有个哥哥比有个姐姐强之类的话

尽管在电影中

她明确知道自己所指的哥哥其实是姐姐

同样的

如果让人们对类似于医生和护士、大学教授和幼教老师、导演和演员、老板和秘书等一组名词做出性别判断的话

相信许多人的第一直感会偏向于将前者指向为男性

而后者定位于女性

而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

都不是以个人能力为判断标准的

而这种以性别来区分社会分工和活动空间的偏见

往往使得人们在进入不同于自己性别身份领域时

遭受重重阻挠

由于传统观念中

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惯性

对于希望进入所谓男性领域的女性

人们会质疑其能力;而对于希望进入所谓女性领域的男性

人们会质疑其动机

因为社会的压力和偏见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男男女女压抑了其本性、放弃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职业、生活和兴趣

 应该说Laure父母尚算宽容

他们允许女儿以所谓的假小子形象装扮自己

并给与她一定的尝试空间

然而

Laure试图突破社会对自己性别身份的举动被限制在了家庭这样一个小范围内

一旦她走出家的大门

她很清楚自己女孩的身份会将自己排除到许多社会活动之外

而这些障碍是和自己的真实能力无关的

在这就不得不提到几个Laure和小伙伴们玩耍时的细节了

在小球场边

Lisa和Laure的一段对话指出了性别身份对个人的限制

在那一幕

Lisa和Laure的表情都流露她们想要上场踢球的兴趣

但紧接着

Lisa便很无奈地说出

她之所以不能上场踢球是因为那些男孩子们不喜欢带她

嫌她不够好

换而言之

她对于能不能上场踢足球

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

 但如果

我们回顾Laure第一次和新认识的小伙伴们玩拾衣服、互相追赶的游戏的那一场戏的时候

就会发现

小男孩们对Lisa能力质疑

其实是值得推敲的

在那一场戏中

Lisa碰巧和Laure成了竞争对手

从两人一开始的胶着状态来看

Lisa和Laure在能力上是势均力敌的

而Laure之所以赢得那一场

是因为Lisa故意放了她一码

好让Michaël这个新来者得到那群男孩子们的认可

事实上

在踢球、游泳以及和一个欺负了她妹妹的男孩大打出手的较量中

Laure所表现出的能力比其他同龄男孩都要强

然而这一切

她和男孩们之间的性别差异是被淡化了的

也就是说

当Laure女孩的性别身份不被强调的时候

没有人质疑她的能力或将他(她)排除到活动之外

 由此可见

之前一场戏中Lisa和小男孩们争论玩什么的时候

她选择了Truth or Dare的真正原因

并非在于她不想玩足球

而是因为足球被人们刻意地贴上了的性别标签

她很清楚

一旦男孩们选择了踢足球

她作为一个女孩

就被众人排除到参与者行列之外

而她

不管自己的能力高下

喜欢与否

都只能充当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观众

而Laure

因为拥有了一个男孩身份

使得她比与之能力相当的女孩Lisa

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活动空间

可见

Laure喜欢装成男孩的原因之一

并非因为她对自己性别有认知障碍

而是她意识到

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

性别身份可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

可以说

电影中的小Laure害怕得并不是面对自己她是女孩的事实

而是害怕让已经形成传统两性观念的人(包括那些男孩们)知道她不是男孩的真相

换句话说

她所抗拒的是自己会因为女性身份而被以男性社会为主的社会所拒绝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

在于其微妙而有温馨地勾勒出了Laure在成长过程中

挑战性别身份时所面临的困惑

电影没有刻意地让小主人公歇斯底里的要死要活

也没有苦大仇深的长篇说教

更没有暴力情色的颓废不安

电影对性别身份的探讨手法

颇有点相似于李安早年拍的《喜宴》的味道:淡淡的

却意味无穷

【絮】

文章

1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